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零售行业面临着到店客流量下降、购买频次下降等困难。为了渡过难关,零售业更加注重创新,企业也积极求变。目前,无接触购物、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渠道、新服务不断涌现,线上线下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专家指出,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搭上这一轮变革快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零售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到店客流量下降、购买频次下降的现实,企业积极应变,行业更专注创新,新渠道、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零售线上化持续加速,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巨大能量。
在日前举行的2020中国全零售大会上,业内人士深入探讨如何洞察消费者变化、积极应变,为未来零售业发展提供思路。
拥抱科技
零售变得越来越智能
受疫情影响,无接触式购物成为新亮点。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零售业博览会上,一款超市智能购物车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在这款草绿色的购物车上多了一块屏幕,屏幕上有广告、优惠券等信息,下方有“右侧扫码,自助买单”的字样。
“在超市使用这辆购物车,消费者就能实现自助购物。”据南京亿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赵奇介绍,该购物车侧面有扫码口,底部还有自动称重系统,商品在扫码后可以放入购物车并自动称重。同时,购物车还配有图片智能识别系统,如果放错商品,结账时会出现提示。同时,不想要的商品,拿出购物车,就能完成退货,“结算也更加方便,用手机在扫码口扫码就可以在超市任何位置完成交易。同时,出口的闸机还能识别购物车状态,从而迅速放行完成交易的购物车”。
赵奇表示,这款购物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AI反作弊系统,通过机器视觉、多传感器融合及识别技术,可以对商品进行高精度识别防损。超市使用这款购物车后,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增加商超坪效、优化防盗防损、实现自动化营销,而消费者减少了排队时间、增强了互动购物乐趣。
与此同时,记者在展会现场还看到了视觉称重秤、智能堆头导购系统、电子标签等“黑科技”产品。随着服务更加便捷,商品更加丰富,消费正变得越来越有趣。
洞察变化
加速线上线下融合
疫情之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趋势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者到店消费减少、线上消费增多,更多消费者选择“宅在家里”,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渐成新时尚,不少企业洞察消费者变化,开始加速拓展线上业务。
天虹数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数字化经营中心总经理谭晓华用一组数据展示了天虹数字化探索的成果。顾客数字化88%、服务数字化81%、商品数字化70%、经营数字化60%……“当前,购物中心面临着多维竞争,包括直播带货、抖音、快手、天猫、京东、品牌方小程序等,实体店有时会成为线上吸粉成交的基地,但消费并没有发生在POS机里。”谭晓华表示,在数字化零售快速发展的当下,线下平台应助力品牌商精准发现客户,实现合作共赢,而不是彼此“薅羊毛”。
疫情期间,新茶饮这个新赛道吸引了众多品牌竞速,不少企业危中寻机,开拓年轻消费者市场。据喜茶信息产品技术中心总监王禹琪介绍,喜茶在2019年8月份推出了智能取茶柜,消费者线上下单,凭码到取茶柜取茶,“这种无接触配送原本是为了缓解排队难题,没想到疫情之下深受消费者欢迎。”王禹琪表示,目前喜茶还推出了气泡水、小方饼干、一周茶礼盒等茶周边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深耕社区
让服务变得有温度
今年,社区团购成为消费新亮点。当消费者在家庭和社区停留时间更长时,社区内居民团体购物消费行为不仅可以实现商铺对核心客户的精准化宣传,还能帮助商铺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
“当前,银发市场是我们的开拓重点。”合肥百货大楼集团商业大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颖表示,在深度分析社区老人的文化生活、消费购物、健康养老、日常生活等需求后,我们联合社区开启了“银发活动中心”,并先后组织社区老人省内外景点体验团。同时,商场专门设立了“银发专属接待”等体验服务,在中华传统节日客户管家深入周边服务社区老人,让“来体验”与“去服务”完美结合。
杨颖表示,除了开拓银发市场,商场还以周边社区为半径,开展“衣橱专家”“美妆护理”“喜娘铺床”“量体定做”“送货上门”等传统“到家服务”。同时,以“社区直播间”为载体,将“人货场”搬移至社区群众生活中,与周边社区深度融合,把销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最温情一公里”。
“其实,疫情不仅改变了店铺的运营方式,也在更深层面改变了店铺自身的存在形式。伴随着中国新零售快速发展,线上化持续加速,零售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应对变化的举措也需要加速。”日本永旺株式会社社长吉田昭夫说。
零售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疫情时代,消费加速回暖,升级特征凸显,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渐成时尚,零售企业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创造了新的商机。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形势持续向好,拉动消费势头不减。前三季度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9.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较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表示,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搭上这一轮变革快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 晋)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四万亿元,消费恢复态势持续增强。包括智慧零售、跨界合作等一大批零售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新型消费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受“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香港零售业遭遇重创。卓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健文介绍,香港零售业目前遭遇寒冬,为了寻求新出路,卓悦于今年3月开始寻求数字转型。
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体店开展门店到家服务。为了提升门店到家服务能力,苏宁家乐福一边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营销开拓潜在客户群、挖掘消费需求,一边用科技赋能提升到家服务效率。
新华社上海4月20日电 题:一季度网上零售降幅收窄 紧抓在线消费新机遇 德勤亚太消费品及零售行业主管合伙人张天兵认为,未来依托零售技术开展的“云消费”将成为零售行业的新常态。
(记者徐佩玉)记者日前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一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695亿元,同比多增956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新增9749亿元,同比多增1312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54万亿元,同比多增3063亿元。
疫情之下,老百姓宅在家里不出门,线上买菜成了一种刚性需求,这使得“送货到家”业务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爆发式增长。据媒体报道,一直布局“到家”业务的盒马鲜生、每日优鲜、京东到家、美团买菜等生鲜电商企业业绩增长十分亮眼。
10年前,若问中国的人口优势最多体现在哪个行业?那一定是房地产开发,或者电子产品代工。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按零售业态分,2019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6.5%、1.4%、3.2%和1.5%。
近期,“小镇青年”消费现象引发市场持续关注——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速开始领跑,并展现出强大的消费潜力。与此同时,“小镇青年”迸发的强劲消费力之下,提前消费、透支消费也成为他们身上的标签。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均营业收入有所提高 私营企业为批发和零售业吸纳就业的主力,中西部[1]地区从业人员增长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