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文明在闪光。12月5日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这是一个礼敬志愿者的节日,也是一个传颂志愿精神、发挥志愿作用的重要节日,让我们向志愿者致敬,让“志愿者”成为我们共同的名字。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早已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性别,成为一种具有重要精神导向的价值理念。在我国城市或乡村,都能看到各行各类的志愿者的身影。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政府组织倡导的志愿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较小规模、自下而上的村社基层组织这两方面的力量所推动的。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今年3月16日,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1.69亿人,志愿团体116.36万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间22.68亿小时。实践证明,我国的志愿队伍在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内涵在持续丰富,志愿服务精神在融合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正朝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前进。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文明向善、助人为乐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选择、自发行动。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服务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之美”。如今,随着志愿者群体的扩大、志愿服务频次的增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触角已延伸至社区建设、扶贫济困、医疗教育、扶弱助残、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和救灾抢险等众多领域,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今年年初疫情突袭,无数志愿者在战“疫”中挺身而出、勇敢逆行,坚守在社区、医院、车站、路口、街巷……可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最美身影,哪里就有“红马甲”的靓丽风景,她们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展现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强大力量,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
志愿者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是文明社会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她们既是爱的创造者,也是爱的搬运工。这个社会需要爱,志愿者以满载的爱散播社会。因此,弘扬和鼓励志愿者精神,践行志愿服务“永远在路上”,既需要社会成员高尚情怀的有效积累,也需要专业能力的有力支撑,不断凝聚志愿力量,这样才能让志愿服务以更加理性、规范、持久的方式承继和发展,这也是新时代赋予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内涵、新要求。
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与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样,志愿服务也要高质量,需要在服务水平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实现全面飞跃。说到底,就是要有效连接起“服务”和“需求”的两端,让爱心有的放矢地渗透到城乡的每个角落。让志愿服务行稳致远,既要促进队伍专业化,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借助“互联网+”手段,更好地梳理和聚合志愿者的特长、专业等资源,着力打造规范化、常备化的志愿者队伍,并借助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让志愿服务能各展其长、各尽所能、高效有序。也要注重服务特色化,在提升扶老助残、结对济困等“传统科目”含金量的同时,围绕群众所盼所需所急,契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切实提高志愿服务双方的匹配度,以更加精准地提供专业的服务科目,从而不断增强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志愿服务不是一次的热心、不能图一时热闹,要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归根结底还得靠制度保障、各方给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充分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管理、培训演练,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制度化组织化水平。同时,要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和促进机制,给志愿者穿上“防护服”、服下“定心丸”,并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和弘扬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志愿者、关爱志愿者的浓厚氛围,更多地给予志愿服务尊重、保护和激励,从而激发整个社会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磅礴前行力量。
12月3日,记者从团省委获悉,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我省有4个项目获金奖,10个项目获银奖,18个项目获铜奖。大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同主办。
今天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吉林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展示暨“日行一善·德润长春”项目推广现场会在吉林省图书馆举办。“日行一善”全民公益活动项目起源于吉林省洮南市。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12月5日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最高气温只有四五摄氏度,近百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从河北省血液中心出发,身穿统一的红马甲徒步宣传献血知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小红帽、红马甲随处可见,志愿者投身到疫情防控战线的各个领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舍小家为大家、讲奉献勇担当。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工作十分重视、对志愿者队伍关爱有加。从多次指导志愿服务工作,到疫情期间专门看望慰问志愿者,再到勉励青年志愿者不断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总书记对志愿者的关爱细致入微、情深意浓,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擘画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包括盘活小区既有公共房屋和设施,保障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点和综合利用,推进居家社区适老化改造。包括支持参与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开展老年人营养服务和健康促进,发展社区助老志愿服务,促进养老产业联动发展。
生活在河南郑州的这一家人,用行动有力地响应了无偿献血的号召,用坚持让一件小事变得光辉。献血献的多了,熟悉了关于无偿献血制度的规定,2011年河南省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成立的时候,下岗后的杨予军开始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由于牧民居住分散、通信落后,牧区文化生活严重匮乏,党和政府的声音也难以传达到基层。“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乌兰牧骑赢得群众喜爱的成功之道。
11月20日,乌镇景区南门的慈云路上,桐乡市公安局执勤民警杨速宏头戴智能头盔,只需在人群中扫一眼,便能完成对人体测温,一旦发现发热人员,头盔会立刻报警,将现场情况实时传输到指挥部。11月20日,桐乡乌镇,互联网科技成果展示馆里布展基本就绪,部分展商在对展品进行最后调整。
开展志愿服务,共享文明生活。近年来,全国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创新方式方法,培育主流价值观,把文明实践活动融入百姓生活。在吉林长春九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云平台服务,志愿服务队定期制成“文明实践菜单”,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传达到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