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独家 > 正文

舌尖上的河南味系列报道一:千里万里走不出家乡味

2014-05-22 06:00 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热播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触动无数人的味蕾,也引发河南网友围观议论:啥能够代表河南美食?

  和众家之长,兼南北特色。豫菜,包容而博大。河南人自己也说不清,舌尖上到底有多少种家乡味道。

  一个月来,映象网记者走访河南多地,从村韵质朴的乡间到异国摩登都市;从百年老店到街边排挡,从流传千年的精品菜肴到寻常百姓的日常饮食……诱人美食,动人故事,挖之不尽。从5月22日起,映象网将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舌尖上的河南味》,和广大网友分享美味佳肴背后的故事,共同搜寻河南人的家乡味道,揭秘河南人专属舌尖上的密码。本期映象网推出“舌尖上的河南味”系列报道——脚步篇。

  【前言·脚步】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这些匆忙的脚步里,总有河南人的身影,他们或许是为了生计,也可能是为了家庭,亦有人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总之,不变的是,他们将勤劳实诚、仁义厚道的河南味儿带到了各个地方。

  映象网讯(记者 阮海峰 蒋宇飞/文 段晋哲/图)“鱼来了。”5月19日下午4点,挂掉电话,贾玉强拿起三轮车钥匙,走出家门。

  去拉鱼的这条路,老贾再熟悉不过,每两天,他都会从村里驱车来到5公里外的高速路口来接家乡的丹江野生鱼。

  半个小时后,他顺利地拉着8条丹江野生鱼返程回家。今天拉来的鱼还不错,都是大鱼,总共有200多斤,为了保证野生鱼的存活,每条鱼都是用真空袋包着。一路上,老贾嘴里吹着口哨难掩兴奋,但开车时仍是小心翼翼生怕鱼儿受惊,缓缓地驶入新郑市和庄镇钟观社区村口。

丹江口野生鱼口感细腻

  丹江口野生鱼口感细腻

  “吃鱼是对家乡的牵挂”

  “南水北调,是百年一遇的大工程啊,我们淅川是渠首,响应国家号召,搬迁到这儿了。”今年已经50岁的贾玉强,3年前从南阳淅川县上集镇钟观社区来到新郑,他清楚的记得搬家的那天是10月26日。跟他一起搬来的,还有全村86户383人。

  375公里,这是老贾新家到老家的距离,走高速需要3至4个小时,除了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丹江野生鱼,老家还有父亲和兄弟,那都是他的牵挂。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和主要水源区,也是南阳淅川县渔业的主要产区和河南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水库形成了700平方千米的水域和众多的库汊,为发展淡水鱼类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贾玉强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从小就养成了在江边买鱼的习惯,“水库的鱼好吃啊,鱼大刺少,又没有土腥味,吃起来有劲道。在老家,鱼是餐桌上的必备,现在虽然搬迁到移民新村,但大家吃丹江野生鱼的习惯却一直保持着,这也是我们对家乡的念想、牵挂。”

  远离故土,移民到新郑,贾玉强得为全家人的生计重新打算,家庭会议上,学厨师的大儿子贾立臣提议,开个农家乐,专门做淅川的野生鱼。

  做生意,一家人分工很明确,老贾负责收鱼、杀鱼、当老板,大儿子当主厨,小儿子帮厨,老婆和儿媳妇打下手。

  因为野生鱼口感好,即便远离郑州市区、不打广告,仅凭着口口相传,老贾家的生意也异常火爆,座无虚席。每天一到饭点,来自郑州市区、新郑市和郑州航空港区的食客们便纷纷前来尝鲜,“老板,来条大点的丹江野生鱼,要三吃。”

  所谓三吃,即是把整条丹江野生鱼切成5公分左右的鱼块,鱼身黄焖或者做成炸鱼块、酸菜鱼,鱼头则用来熬汤。

  最能让食客们翘大拇指的是炸鱼块。剁好的鱼块,先在特制的调料里拌匀腌制3分钟,然后裹上用面粉、鸡蛋调制成的面糊,放到油锅里炸,3分种后出锅,金黄色的鱼块,外焦里嫩,鲜香可口,越吃越有味道。

  “得劲儿。”这是食客们结账时最经常说的,也是老贾最喜欢听的。他说,能把老家的特产带到新郑,感觉特自豪,现在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以后要把店开到郑州市区,让更多的城里人都能吃到丹江野生鱼。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