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的馍菜汤
母亲制作的家乡味
一天忙碌过后,人们回到家中,看着母亲将馒头、稀饭、小菜端上饭桌,此时一切的疲惫早已悄悄褪去。馍菜汤是河南大多数家庭晚餐的主角,虽说简单,却蕴含着浓厚的家乡味,哪怕它只是一碟豆酱。
“妈,现在老家应该开始做豆酱了吧,去年,姥姥还给咱送来一些呢。”再过几天,女儿就要参加高考,来自中牟的张丽娟持续近半年的陪读生涯就要宣告结束。上个月,在和孩子聊天时,女儿无意提起了豆酱,深深地记在张丽娟的心里。
张丽娟打算为女儿做一次豆酱。在询问了村里多人后,结果让她感到失望:现在村子里几乎没有人会做。最后,她决定自己尝试做一做。
“张大姐,今天准备为孩子做什么呢?”“来点黄豆,给女儿做豆浆。”4月25日下午6点多,河南省实验中学附近的菜市场,张丽娟和菜场的摊主交流着。
西瓜、黄豆、小麦面、食盐、花椒、大料、小茴香、生姜……张丽娟凭着记忆买了所需的原材料。
“小的时候,我看过母亲做这个东西,那时候每当天热的时候,左邻右舍的的屋顶都会有几盆正在发酵的豆酱。”张丽娟回忆着儿时的情景。
在餐桌上,除了豆酱外,还有的就是几个馒头和玉米糁汤,张丽娟说:“这些都是家常饭,很有味道,我就是吃这个长大的。”
“现在就差豆酱了。”凭借着脑海中零零碎碎的记忆,5月初,张丽娟开始了第一次尝试,煮黄豆、控水、放盐搅拌、装罐暴晒……每天,她都会信心满满地爬上房顶看看进度,“那时候我好像已经看到了孩子吃上豆瓣酱的表情。”
一天、两天、三天……和张丽娟想想的完全不一样,罐子中的黄豆并没有发生变化。一星期过去了,她意识到了自己制作的豆酱失败了。
“老家有钱的家长从高一就开始陪读了,我们家境一般,只是从半年前开始陪着孩子。我总觉的亏欠着孩子太多。所以,在生活上尽量满足的女儿的要求。”张丽娟希望在高考前让女儿吃到家乡的豆酱,在老家张大婶的指导下,开始了第二次尝试。
“现在天热,发酵快,估计高考前能吃上。”每天,张丽娟都会爬到楼顶看豆酱地变化。“希望女儿能吃上我做的豆酱,顺利考上大学,这就是我最大的盼头。”
【结尾】方中山每天都会来到后厨看一看,点评一下徒弟们做饭的火候,亲自熬上几锅胡辣汤;葛斌已经得到了真传,在四代人的坚持下,葛记焖饼的味道还在继续传承着;现在张丽娟每天都会去看豆酱的变化,希望女儿在高考前吃到家乡的美味,顺利考上大学。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