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独家 > 正文

走进非遗·罗山皮影戏:在传统与市场之间找到结合点

2014-09-29 19:51 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惟妙惟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高亢激昂的河南坠子、载歌载舞的信阳民歌、千古传颂的虞城县木兰传说……河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既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也是沉重的责任。 

  目前,河南的“非遗”数量多,品种杂,分布广,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珍视和保护,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自9月1日起,映象网将推出“文明河南 走进非遗”大型系列报道,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立体化的传播方式,采访非遗传承人、手艺人、门徒,挖掘背后故事,梳理文化脉络,弘扬华夏文明。

    【遗产名片】罗山皮影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汉族民间艺术。据记载,从明嘉靖年间开始,皮影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2008年6月,罗山皮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位老艺人配合默契,同台演出

  两位老艺人配合默契,同台演出

年过八旬的老艺人,依然能制作和演唱皮影

  年过八旬的老艺人,依然能制作和演唱皮影

国家传承人陈光辉向记者讲述从艺经历

  国家传承人陈光辉向记者讲述从艺经历

   映象网讯(记者 南乐天/文 段晋哲/图)夕阳已隐隐剩半边在山头,山里的人家因为喜事仍围坐在一起打牌听戏。

  “今天唱的是还愿戏,这家小孩考生大学了,酬神还愿,庆祝庆祝。”陈光辉边擦汗边说,早上7点,他的“一担箱”就开始在秦家门口摆台子开戏了。

  这是陈光辉最忙碌的时候——每年的七八月份,十里八乡的学子们就要纷纷还愿了,结婚、生子、金榜题名,逢喜事摆一场皮影戏庆祝是罗山人久已有之的习俗。

  背起装有全套剪影的一担箱,带着戏班子的四五个伙计,串乡走会,“撂地”演戏,这是陈光辉的皮影生活。

  江淮皮影出罗山

  从郑州乘高铁到信阳,坐一个小时的大巴到罗山,再从罗山县城乘车一小时,耗时四个多小时,映象网记者来到秦家所在的潘新镇陡山村。8月13日下午2时许,当见到皮影艺术大家陈光辉时,他们正要开唱下午的连台戏。

  在秦家正门前的空地上,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做影幕,分出观众席和后台。幕布前,几位上了年纪的戏迷早早地坐在小板凳上等开演;幕布后,在不足六平米的小棚子里,陈光辉和搭档唱念做打,其中三位老乐手敲锣打鼓吹唢呐,架子上挂着几十个小影人,它们将随时被拿来登台表演。

  “江淮皮影出罗山”。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皮影戏在全国有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而河南皮影戏则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以前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里,山弯弯里,皮影是俺老百姓唯一的娱乐方式。”陈光辉还记得,那时的罗山逛庙会唱、办喜事唱,平时打牌消遣,每桌都会抽点钱出来请戏班子唱一台,皮影戏处处可见。

  陈光辉家在罗山县定远乡七湖村,年幼丧母,父亲靠种地养活他们兄弟俩。1959年,“为了糊口”,十四岁的陈光辉开始学皮影。

  虽说是为了生计,但在陈光辉心里皮影早就是一个梦。他拜的林芝梅大师,是罗山皮影五大流派“林派”的创始人,其人不仅艺高,且对皮影一腔热情——为了唱皮影戏,义无反顾辞去乡镇机关的公职,跑到新县深山老林里带一帮徒弟。

  “他是我心目中第二个陶渊明,我很崇拜他。”不恋官场、献身艺术的林芝梅对陈光辉触动非常大。于是爱唱大鼓戏的小光辉背起大鼓,徒步80余里拜师学艺。遗憾的是,因为“破四旧”,陈光辉仅学了一年就不得不中断。

  “就像学自行车,刚学会骑,虽然还不会拐弯上坡,但最是想骑的时候。”陈光辉说,因为这个念想,“文艺一恢复后”,立刻重拾功课。

  陈光辉老家在定远,林老师家在周党,而为了学好皮影戏,他举家搬迁到二十多公里外林老师所在的周党乡。

  一台戏要唱起来,前台、后台都不能少。此时陈光辉已过三十岁,凭借着音乐天赋和对皮影的热爱,他不仅掌握了皮影戏的唱念作打,还开始对传统皮影戏进行改良,把光山花鼓的唱腔四平调移植到罗山皮影当中来。

  陈光辉说,艺无止境,戏比天大,“我现在还在学,还在走。”

  豫剧的粗犷,楚剧的婉约,黄梅戏的清丽……在豫风楚韵的浸润中,罗山音乐唱腔博采众家之长,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

  帝王将相、市井平民、神话故事、凡俗生活……罗山皮影戏涵盖范围广泛,但脚本可有可无,全靠艺人即兴发挥唱和,加上全部用方言演绎,很多年轻人和外地人听了却直摇头,使得这门艺术推广起来很困难。

  这是陈光辉们面对的现实。在他的戏班子里,老伙计们平均年龄近六十岁,能听爱听的也多上了年纪,只看见“几个老头对着几个老头演”,年轻人早早放弃了对祖业的执着。

  “现代文艺市场冲击大,皮影戏在走下坡路。如果墨守成规,按照旧路走,路会越来越窄。”陈光辉从唱腔、表演形式再到传播方式,不断尝试创新和改良。

  他曾在去外省表演时配上字幕机,还做了大量资料整理工作把皮影艺术系统化。而这为罗山县创办皮影艺术学校提供了条件。

  “学校目前正在筹备中,现在罗山皮影开始面临着人亡艺结的困境,急需年轻人加入,这门手艺的传承发扬,最终还要靠年轻的一代。”罗山县文化局局长李松海说。

责编:王嘉懿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