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独家 > 正文

搜索红色记忆走进林州 红旗渠精神为时代永远的赞歌

2014-10-23 11:24 来源:映象网

   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实景

  红旗渠实景

  映象网讯(记者 巫晓 文/图)10月21日,“搜索红色记忆”活动采访团来到了安阳林州市,采访团说走访了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在走访过程中,成员们被红旗渠精神所震撼,大家一致认为,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更需要发扬新一代的红旗渠精神,它是时代永远的赞歌。

  【访林州】用锤子和双手打造1500公里“天河”

  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几乎是“十年九旱、水贵如油”,10月21日,在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内,讲解员讲述了一个与水有关真实的故事。

  1920年林州大旱,大年三十,林县一名叫桑林茂的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早起挑水回家过年。由于挑水的人多,老汉等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儿的儿媳王水娥出村接公爹。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没几步,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撒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在除夕之夜上吊自尽了。

  由此可见,当年林州缺水的现状有多严重。正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之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和组织之下,一方锤、一把钎、一双手,林州人民苦干10年,硬是在万仞壁立、危机四伏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青年颂】年轻记者看青年洞大赞红旗渠精神

  据讲解员所述,当年国家正值困难时期,在各种食品、物品紧缺的情况下,林州人民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实属不易。因此,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由此诞生。

  10月21日下午,采访团成员来到了红旗渠青年洞,因为此次采访的成员多为年轻的记者,当他们听完讲解员讲述青年洞名字的来源之后,不禁感慨,“那时候的人太能吃苦了,当下的人应该学习”。

  原来,红旗渠要从陡峭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传过,必须要凿通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当时在没有任何高科技的情况下,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在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情况之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将这条616米的隧道打通,为纪念青年们的业绩,命名为“青年洞”。

  人民网记者石国庆称,“原来只是知道红旗渠工程的伟大,今天来到了红旗渠得知了红旗渠建设时艰辛的细节,才恍然他们那一代人太伟大了,红旗渠精神当为时代永远的赞歌”。

  【展未来】令人折服的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

  如今的林州市街道宽敞干净,也正是在当年“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号召下,林州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常年在全国各地承包建筑工程,形成了知名的“林州建筑”,并获得“建筑之乡”的美誉。即使时代变迁、岁月流转,这样令人称颂、令人折服的红旗渠精神依旧需要弘扬,且永不过时。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红旗渠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它代表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吃苦耐劳、不懈奋斗的缩影,是当今时代的力量源泉。

责编:王文静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