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赵丹 新华社记者 周科 供图
凌晨5点,海面一片寂静,巴木玉布木已经起床,套上胶鞋和沾着泥土的衣服,就着渔排上闪烁的灯火,开始捞海带。
在渔排,少数人才知道,巴木玉布木被称为“春运母亲”。2010年春运期间,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拍下她背着行囊怀抱幼儿的照片,打动无数人。
11年过去了,32岁的巴木玉布木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家里盖了新房,靠种烟叶有了生活保障。苦尽甘来的她依然为了孩子不断拼搏,再次走出大山到福建渔排打工,夫妇二人每月可以有一万元的收入。
摇摇晃晃的渔排上,不会游泳、害怕大海的巴木玉布木努力站稳,亦如从前那个经历风雨仍然能够掌控自己人生的自己。
渔排生活
彝族人新年过的早,在很多人还沉浸在牛年春节假期之际,巴木玉布木已过完新年,离开家乡到渔排做工。
福建霞浦渔排,是巴木玉布木如今打工的地方,霞浦县是海产大县,眼下正是海参生长旺季。从四川凉山到福建省霞浦县,再从镇上的码头乘快艇,就能抵达渔排。
她告诉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2010年春运期间返回家乡之后,家里靠种烟叶有了生活保障,除了在2020年去广州一家电子厂短暂打工之外,11年间几乎没有出过大山。眼下渔排这份工作,是她的妹夫介绍的,妹妹、丈夫均在这里打工,她来了不到一个月,正在慢慢适应海上生活。
在渔排,巴木玉布木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捞海带喂海参。每天凌晨5点起床,套上齐膝胶鞋,换上沾有泥巴的衣服,一遍遍把长长的网钩抛向水中,用力捞起海带,再将一笼笼海参提起打开,投入海带、小鱼料,再关上盖子放入水中。
5点多起床备料,约7点开始喂养海参,每天大概要喂完1400笼,这份工作能给夫妇二人每月带来一万元的收入。“手快的话,每天下午1点就可以结束了。”
这是巴木玉布木走出四川大凉山之后第一次见到大海,而且吃住都在海上,不会游泳的她坦言有些害怕,“海太大了”。她也是第一次见到海参,胖胖的滑滑的海参摊在手心,一开始,要带上手套才能减轻内心的恐惧。
平时,巴木玉布木吃住在海上,自己做饭。老板得知她的经历,特意为她准备了崭新的海上宿舍,里面家具用品一应俱全,一张漂亮的大床让她感慨“头一次见”,但是她称“住不习惯”,现在又搬回了普通宿舍。
海风强劲,晃晃悠悠的渔排生活,巴木玉布木努力站稳,干好手头的活,继续走自己的平凡之路。
“春运母亲”
在渔排,巴木玉布木搁在人堆里不打眼,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务工人员,只有少数人知道,她是凭一张照片打动无数人的“春运母亲”。事实上,如果不是11年后记者找上门,深处四川凉山家乡的她也不知道自己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2010年春运期间,人们又开始一年一度的迁徙,南来北往的旅客形色匆匆,赶回家过年。
1月30日,时值当年春运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无意间抓拍下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被小山似的行囊压弯了腰,左手挽着的双肩包眼看就要着了地,右臂则紧紧地抱住一位婴儿。她的眉头紧锁,眼神坚定,又带有一丝惶惑。
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何如此艰难?
这张直指人心的照片在当年即成为现象级,打动无数人。即使在11年后的今天,一眼扫去仍然令人感慨不已。有网友称透过这张照片看到自己终年忙碌的母亲,有网友称看到自己每年远赴新疆摘棉花的姑姑,有网友称看到领着孩子打工的表姐……其实,大家共同看到的是中国母亲坚韧不拔的形象,而带来感动的就是巴木玉布木。
时隔11年,再次跟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回忆起拍摄这张照片的情景,新华社记者周科仍然记得初见巴木玉布木时的震撼。他感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有很多难忘的拍摄对象,但是巴木玉布木是他“最难忘的,没有之一”。
“当时非常偶然,那时候可以说我还不太懂摄影。最触动我的就是她背的那个包,包比她的人还大,我从来没有见过。别说是一位母亲,背这样大包的汉子也没有见过。”火车站川流不息的人潮里,周科紧紧盯着巴木玉布木,迅速抓拍下瞬间。
火车站匆匆一撇,周科没有来得及问她的名字。直到11年后,他辗转找到了巴木玉布木,才得知她今年32岁,彝族人,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村桃园村。
2021年春节前夕,在桃园村,大家“围塘夜话”。巴木玉布木住进了新房,略显瘦削,眼神依然明亮坚定,提到此事颇为感慨,“周老师找到我,我才知道当年被他拍下照片。11年后再次见到周老师很感动,很开心。”
“我很想她”
11年的时光足以改变很多人很多事。
巴木玉布木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三女一男健康成长。长女已经13岁了,正上初一,最小的女儿今年三岁,很快就要入幼儿园。
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当年照片中她抱着的那个婴儿是她的第二个女儿,带回家乡不久就因病病亡。
当时她带着二女儿在砖厂打工,做事时背着孩子。打工几个月后,女儿染了病,“咳嗽,发烧,拉肚子,是肺炎”。在陌生城市,社会经验不足的巴木玉布木一筹莫展,她决定带女儿回家乡看病。收拾行李的时候,她不舍得扔掉被子和衣服,就洗干净全部背回家,“家里被子不够盖。”
其实,她的这个举动对务工人员来说并不稀奇,对于从乡下在城市讨生活的人来说,到哪里都舍不得丢下棉被,这意味着可以随时席地而卧。
于是,巴木玉布木背着比她还要高的行囊回家了。到了家里,“没有钱,就是放在家里自己治病。(孩子的病)有一点好,下一次发病治不好了。”
这个孩子就这样没了。
时隔11年后,巴木玉布木被记者回访才知道当年被拍下照片。“看到照片,想到当时的苦日子,她(二女儿)过世时没有照片,看到照片时很难过,我很想她。想哭。她在的话应该是12岁了。”
这段往事,是巴木玉布木近日接受新京报我们视频采访时的回忆。她语调平淡,娓娓道来,在说到“我很想她”时泪水直淌,悲伤像海水一阵一阵涌出,能把屏幕外的人淹没。
巴木玉布木向新华社记者的叙述,让大家了解了更多的细节。
2010年的那次返乡,她花了三天两夜。“带着女儿从住处赶到南昌火车站,再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抵达成都。在成都,她花了15元钱在一家小旅馆休息了一晚,又搭乘14个小时的火车抵达越西县,从县城回到大凉山的家里,已是深夜。”
回到家乡之后,命运再次给这位母亲重重一击——2011年,她生育的第三个孩子也不幸夭折。接连失去孩子的痛苦,让巴木玉布木痛不欲生,之后几年,她陷入悲伤,没有再走出大山。
但是,苦痛没有彻底打倒巴木玉布木,她很快振作起来,在生活上“好风凭借力”,借助精准扶贫政策,在大山里和丈夫尝试种植烟叶,靠着辛苦劳作,面积从6亩增加到15亩,一家人的经济来源有了保障。
巴木玉布木品尝到苦尽甘来的滋味,也勇敢的重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如今四个孩子健康成长。
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变好了。
母亲本色
2021年春节前后,伴随着媒体的报道,巴木玉布木重新走入公众视野。
人们了解到照片背后的故事,故事中的人,她曾经的经历以及现在的生活,透过一个普通母亲11年来的遭遇和变化,看到很多个“巴木玉布木”,被她所经历的苦痛和如今的苦尽甘来深深打动,并体会到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利好。
11年后再次走到公众面前的巴木玉布木声音柔柔的,爱笑,有着极具感染力的笑容。为什么她能一直触动我们?正如有网友评价,“难得的是,即使步履维艰历经世事,依然笑得明媚灿烂”。
新华社记者周科向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介绍11年后再次见到巴木玉布木的印象。那是在她的家乡。
“第一眼看过去让我感觉很惊讶,她怎么这么年轻?!比当年年轻多了。第二个感受是她的笑容很温暖,很从容,而当年(2010年)觉得她很惶恐。”周科说,“她的惶恐可能来自于第一次走出大山到陌生的城市,收入不高又带着孩子,孩子也没照顾好生病了那时候急匆匆带着孩子回去看病,拼命想回家。”
另外,周科觉得现在的巴木玉布木明显瘦了。“瘦是因为有几年两个孩子相继去世,她痛苦过一段时间,饿过,把胃饿坏了,导致身体不太好。”
通过多次和巴木玉布木深入交流,周科觉得“现在明显感觉她的生活走顺了。孩子健康,活泼可爱。她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收入,感觉生活上比较从容了,而且这一切来自于她用自己的双手拼出来的。”
周科顿了顿,说道:“奋斗的笑容很甜美。”
11年后的今天,全网再次被这位“春运母亲”的笑容打动,“春运母亲找到了”频频登上各大新媒体平台热搜榜。但是,无论巴木玉布木带给外界怎样的影响,她始终不改本色,抛开新闻人物带来的“光环”,就是一个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不断拼搏的普通母亲。
春入二月,已有新芽萌发。在霞浦县的渔排上,巴木玉布木日复一日地劳作,和留守老家的孩子们视频,是辛苦工作之余最开心的事。
“老大13岁了,老二7岁,老三5岁,老四3岁。”巴木玉布木向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一一介绍,她称家里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穿,也修了房子,之所以出去打工还是为了这四个孩子。
“想供他们读书。小孩能够考上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这是一个母亲最朴实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