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问物河南】“华夏第一石磨盘”:周口农耕文化发祥地的实物见证

2021-04-28 11:38:55   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2021年河南春晚,一群娇憨灵动的“唐朝小姐姐”,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国宝文物之间,《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紧随其后,再次掀起热潮,博物馆里的文物仿佛“活过来”,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带动了一波博物院热潮。

众所周知,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河南全国文物大省的地位——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而除了唐宫,河南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奇妙博物?大象新闻·映象网推出《问物河南》系列报道,讲述河南文物背后的故事,倾听历史的声音,问物河南3000年。

映象网记者金江涛 见习记者丁阳光

周口市扶沟县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如今珍藏于周口市博物馆。它长100厘米、宽44厘米、通高8.5厘米,由整块黄砂岩琢磨而成,底部有4个圆柱状的足,非常规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时代最早、形制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石磨盘,堪称“华夏第一石磨盘”。这扇石磨盘是周口作为农耕文化发祥地的实物见证,同时也表明当时周口一带的原始农业已达到很高水平。

周口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距今七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先民来到周口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华夏原始农业文明灿烂优美的华章,实现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飞跃。

考古证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先民已告别纯粹的狩猎和原始的刀耕火种时代,在山尽平畴出的嵩山东麓,进入到较为发达的原始锄耕农业阶段。他们走出大山,拥抱平原,迁徙到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的黄淮平原落脚,升腾起周口一带最早的几缕炊烟,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

1988年,扶沟崔桥西店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发现了这件石磨盘,最早作为加工谷物的原始工具。试想,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要制作如此大的一个裴李岗式石磨盘,所需的人工是巨大的。也正因为如此,裴李岗石磨盘成为先民们的贵重财产,它应该是从豫西山地向东迁徙时被随身带到了扶沟,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裴李岗文化的东扩进程。

据周口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原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最早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山地东部边缘的丘陵地带以及黄淮平原地区。周口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目前已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10多处,出土有石斧、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还有手制的低温红陶器,从事渔猎用的网坠、骨镞等。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当时的社会性质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较晚期阶段,男女有了社会分工。男人们用磨光的石斧砍伐树木,用石铲铲除杂草、翻草耕作,用带锯齿刃的石镰收割庄稼。而女人们则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用石磨盘耐心地碾磨着谷物,也碾磨着漫长的岁月。她们用磨棒使劲地擀,直到粟壳脱落,露出金灿灿的小米。这时周口地区已经进入到了以耜耕农业为主、以采集和渔猎为辅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晚期。

“华夏第一石磨盘”在周口的出土,表明当时周口一带的原始农业已达到很高水平,也是周口作为农耕文化发祥地的实物见证。周口作为历史上发达的传统农业区,现在正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文明的巨大转变,这件石磨盘的出土也能给当地人民带来重要启示。

(映象网周口新闻热线:15036826188,投稿邮箱:zhoukou@hnr.cn。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文章关键词:磨盘,农耕文化,周口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编造“云南地质灾害致8人死亡”等谣言,5人被警方行政处罚 编造“云南地质灾害致8人死亡”等谣言,5人被警方行政处罚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