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众多App抢着借钱给你有何玄机

2021-04-29 10:44:12   来源:映象网

  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点张优惠券,就会跳转到授信贷款页面……很多人发现,当下各种热门的App,从外卖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尽管功能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能贷款。

  和传统贷款渠道相比,这类基于App的贷款往往宣称“门槛低、审核简单、放款快”,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而实际年化利率甚至超过20%。App抢着借钱给你的背后,一方面容易出现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诱导年轻人超前消费、过度借贷的风险。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躲都躲不开”  满屏都能贷款

  最近,上海市民李华章在上网过程中,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跳出一个链接显示:“WPS上也可以借钱啦”,并标注“最高可借20万元,千元利息低至2毛”等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WPS不是办公软件吗,怎么也开始放贷了?”李华章说。

  带着疑惑,李华章点击“测测你能借多少”按钮,系统自动跳转至WPS用户专享页面,上面显示“1千元借1天费用低至2毛,3、6、9、12期慢慢还”。此外,页面还宣称“门槛低,22周岁即可申请;额度高,最高可借20万元;放款快,快至3分钟到账”等信息。在经过引导下载金山金融App后,通过输入手机号、验证码、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人脸识别等简单操作后,App显示李华章可借27500元。

  青岛市民穆丽丽在爱奇艺App上购买会员时,也被推荐贷款。爱奇艺App“精选推荐”页面显示,用户可以申请一款名为“小芽贷”的贷款产品,平台标注有“年化利率低至7.2%”“借钱就送30天VIP会员”等信息。按照平台提示操作后,穆丽丽看到她在该平台可以借7万元。

  记者测试发现,除传统的支付和理财类App外,手机里其他热门App,从外卖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80%左右可以贷款,或提供贷款服务入口,额度最高达到30万元。有网民表示:“只要使用手机App,几乎都可以看到相关贷款业务推荐,躲都躲不开。”

  花式“求借钱”  背后套路多

  稍微观察就可以发现,各类App自营或推广的放贷服务,普遍宣传其贷款具有门槛低、利率低、放款快等特点,诱导用户注册使用,但在实际借款时,却又换了副模样。

  快速放款的背后,是对个人信息的大量索取。记者体验发现,多数开通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需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并需要一直读取用户位置信息。类似的条款包括“平台将收集您的通讯录/和您的亲戚朋友及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当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向合作单位,以及您的亲戚朋友、联系人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含贷款逾期信息)”。

  网民“雨女”投诉称,在某App上借钱逾期后,不仅本人每天要接受短信轰炸,其父母也频繁接到第三方催收公司的电话,对方还发信息称要按家庭地址寄送法院通知。“我没有失联,会尽快还清欠款,希望他们停止骚扰家人”。该网民说。

  以“送礼品”“送会员”等小恩小惠,诱导用户贷款。某视频类App宣称,只要使用其贷款业务,就送一个月视频VIP会员,如果借到一定额度“使用达标”,还额外赠送12个月会员资格。另一款短视频App宣称,答题即可领取最高80元红包,但该红包只能在还款时使用。

  看似一天几毛钱,实则年化利率突破20%。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强调,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

  但在实际经营中,很多App依然使用“千元利息低至××”等“障眼法”进行推广。比如金山金融App宣称“千元利息低至2毛”,记者通过其借款1000元,约定十二期还款。系统显示,每期要还100.46元,以此计算,年化利率达到20.55%。

  监管要跟上  理性消费观要树立

  “可以看到,这些提供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主要瞄准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收入有限,贷款意愿和需求相对较高。此外,由于贷款业务利润率可观,为其引流也成为很多App流量变现的手段。”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从宏观层面看,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基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以联合贷款模式获得客户和资产,一方面以资产证券化形式拆入外部资金,“小马拉大车”导致杠杆倍数快速放大,系统性风险集聚。

  从微观层面看,部分消费信贷产品偏离消费属性、多头授信也较为普遍,部分信贷资金甚至违规流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对贷款用途和流向的有效监控成为“老大难”问题。

  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陆续出台或正在酝酿中。如2020年年底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强调,主要作为资金提供方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主要作为信息提供方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故意向合作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不得引导借款人过度负债或多头借贷,等等。

  黄大智认为,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倡导行业自律,引导相关平台践行责任信贷理念,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

满屏借贷绝非互联网平台的远方

“开通借款,送VIP会员”“申请借款,拿现金红包”“秒速到账,随借随还”……现在打开手机APP,几乎都会发现商家七绕八绕,施以小恩小惠,把你诱导进借款的页面,等你“上钩”。很多人不明不白就交上了个人信用报告、人脸数据、通讯录这些核心信息。

  本来与金融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卖、视频、资讯等平台,纷纷涉足消费金融。这虽让一些急用钱者有了便捷的借贷渠道,但从更广泛意义上讲,这种集体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个人层面的过度消费、隐私泄露,以及社会层面的资金变相进入楼市、股市,给经济放大了杠杆,给监管平添了难度。

  为什么以科技为底色的互联网平台对借贷业务趋之若鹜?一是进入“变现期”,这些巨头有巨大流量,遇上增长瓶颈,而金融自带杠杆效应,可以为流量变现,是门好生意。二是“真空期”,经过前期严厉的整治,P2P网贷平台大幅减少,留下了市场空白,过去的资金方借助新的壳,通过联合放贷等方式来“还魂”。三是“涨价期”来临,近期众多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上纷纷涨价,暴露了成本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而借贷本质上,是通过(高)利息费收取,寻找新的利润支撑。

  这是典型的披着科技外衣从事金融信贷活动。我们不否认其中合理的需求和合规的供给,但相比于传统银行经营,新平台从事放贷业务,在资本金实力、风控合规能力、杠杆比率上都聚集了更大风险,有必要和其他金融活动一样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

  我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很大。其中关键一环,是居民可持续的消费力,这依赖于每个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如果对平台野蛮粗放的借贷投放不严加约束,就只会吹大平台自身的风险,加大居民整体的债务率,造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乱象,最终透支消费增长的后劲。

  受益于时代的巨大红利,获得超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过度迷恋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社会对平台的期待,其实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硬件和算法,更加人性化的软件和服务。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平台的尽头有无限想象空间,但绝不是满屏借贷。

(来源:新华网 央视网)

文章关键词:App,借钱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App个人信息保护新规征求意见 用户拒绝授权不得强制退出

    用户拒绝相关授权申请后,不得强制退出或者关闭App。

  • 《App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将出台

    日前,国新办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介绍,工信部今年以来已累计完成29万款App技术检测,对1862款违规App提出整改要求,公开通报319款整改不到位App,组织下架了107款拒不整改的App。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人间重晚晴 APP适老化改造如何适老而生

    外卖、网购、扫码乘车……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生活。科技的快速迭代给大多数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成为了老年群体面临的麻烦事。特别是疫情发生以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让老年人频遇尴尬。在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老年群体搭上“数字快车”,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 别让“抢着放贷”App 过度透支消费金融

    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时,想领张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想在文档里码点字,不小心点进了借钱页面……现在几乎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基本都能看到借款入口。

  • 向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说“不”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各类应用程序迅速普及应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应用程序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十分突出。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近日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规范APP收集个人信息活动。《规定》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 好消息!郑州市企业群众可免费申领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

    APP和微信小程序开发上线了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新功能,我市企业群众可以免费申领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APP已申领过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电子材料在线盖章)直接进行办理。

  • 提速智能化!我国工业App突破59万个

    记者27日从工信部获悉,截至3月底,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总数达7300万台,工业App突破59万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入推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智能化步伐提速。

  • 新华网评:为什么各种APP都在让人“借钱”?!

    王晨曦董璐外卖券需要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消费者几乎都能看到借款入口,这些APP以小恩小惠引诱、怂恿用户借贷。各种APP为何热衷放贷。消费贷款快速扩张。但APP放贷一旦脱离规范和监管,

  • 注意!手机诈骗出了新手段!

    如果有陌生人给你打电话提到视频会议、屏幕共享等字眼你就要当心了!用腾讯会议App屏幕共享被骗9万多元前不久!常熟一名反诈民警自己也曾接到这个类型的诈骗电话对方表示。

慢新闻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深圳龙华“暴雨天浇花”引争议,回应来了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