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抗灾重建 专家献策】张金良:要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建设标准

2021-08-05 20:10:02   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今年7月中旬以来,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特大暴雨天气,强度大、历时长、范围广,郑州、安阳、鹤壁、新乡等多地受灾严重。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已得到有效缓解,工作重心正由防汛救灾转向灾后重建。为此,河南省科协与大象新闻映象网联动推出《抗灾重建 专家献策》系列报道,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为灾后重建献计献策。

映象网记者 陈伟然

张金良,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河南省科协常委,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博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黄河水沙调控和重大水利工程设计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

“7.20”郑州暴雨是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事件。本次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也属历史罕见。“7.20”郑州暴雨给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城市如何应对极端降雨事件?

为此,张金良建议,首先要从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来重新审视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郑州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地处西南山前丘陵和东部黄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洪涝灾害频发,是全国31个防汛重点城市之一。目前,包括郑州在内,城市大量的配电设施包括强电和弱电均布置在地下空间,一旦遭遇超标准洪水,地下空间进水,城市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都将中断,甚至导致整个城市瘫痪,应从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来审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应能防范化解“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重大风险。

其次要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建设标准,应分级分类建立相应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国极端气象事件总体增多增强趋势明显,由极端气象事件引起的多灾并发特征十分明显,对经济社会影响十分复杂。城市规划建设除按照国家标准要求,除防洪排涝体系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外,对城市地铁、住宅小区、大型办公楼、地铁、地下车库等各类建筑物应该建立分级分类防洪安全设计标准,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城市地铁、住宅小区、大型办公楼、地铁、地下车库等规划建设应该由相关管理部门开展洪涝风险安全评价,做到以低成本的规划建设换取高的防洪效益。

此外,还应区分“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之间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内涝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但是,再好的“海绵城市”建设也无法还原天然下垫面的吸存能力,因此,“海绵城市”并不能包打天下,若遇远超标准洪水也无法吸收,城市依然会发生洪涝灾害。应高度重视城市防洪规划和设计建设,对郑州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防洪问题,既要重视“排”,也要重视水系联通对水量的消纳和平衡,更加要重视“蓄”,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在郊外低洼地区开辟湿地公园和城市防洪相结合的引蓄(导引滞蓄)洪水工程。

应对城市上游水库进行彻底加固改造。在郑州市内河上游共有水库12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5座,多为建成年代较早土坝。土坝坝身散粒体结构,遭遇超标准洪水极易溃决,对郑州城市安全影响巨大。因此,对溃坝风险影响城市安全的大中小型水库,应进行彻底改造,提高工程韧性,遭遇极端自然灾害大坝缓溃甚至不溃,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

应加强市民避险意识和非工程预警建设。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市民深入宣传内涝风险、风险区域及相关防灾减灾避险措施,使各种加大洪涝风险和防洪压力的社会行为得到控制,加强市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应强化集内涝监测、预测预警、调度决策、灾情宣传发布于一体的城市内涝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结合预报降雨资料进行预测预警,并建议建立城市重大自然灾害警报提机制,及时有效地提醒市民进行紧急避险。

文章关键词:抗灾重建,专家献策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香港金饰纯度更高?不实 香港金饰纯度更高?不实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