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王姝 陈艳辉
从高速进入兰考,水系清澈见底,泡桐树宽大的叶子迎风招展;
穿越复兴门大桥,来到泡桐森林公园腹地,鸟鸣阵阵、夹竹桃盛开;
乡间地里,花生苗正吸收着夏季的充足光照,农桐间作,互相呼应。
此情此景,很难想象6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沙地。
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弯,便是兰考县。资料显示,在截至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堤防决口高达1590多次,改道26次。由于地理原因,兰考县曾是典型的风沙盐碱地。
风沙、洪涝、盐碱……集中爆发在1962年的兰考。这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36万人中有10万人外出逃荒。
焦裕禄的到来,为兰考县带来了破解“三害”问题的法宝;
随着泡桐的规模种植,兰考人民有了“绿色银行”;
在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下,这里上演着更多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彩色画卷。
一棵树,守护一座城
在兰考的焦桐广场,七旬老人魏善民每天为它打扫落叶、浇水施肥。1971年至今,这棵树他已经照顾了50多年,在此之前,他的父亲魏宪堂照顾了8年。
不止是他们,很多兰考百姓都默默地守护着这棵焦桐。这棵曾经差点被“抛弃”的泡桐,如今寄托着人们对焦裕禄沉甸甸的情感。
1962年,为治理“三害”,焦裕禄在兰考开展了实地调研,带着大家查风口、探流沙。一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兰考120多个村庄。
那年12月9日晚,焦裕禄在城关区老韩陵大队牛屋,与饲养员肖位芬拉家常。“改变兰考面貌,人人都有份。作为老辈庄稼人,您最有经验,我今天就是来学习请教的。”焦裕禄的一番话,让肖位芬打开话匣子,也开启了他种泡桐治沙增收的思路。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人民把沙子底下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丘上,然后再种上树。
1963年3月的一天,焦裕禄和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挖坑栽树。一个村民拿起一棵瘦弱的小树苗准备扔掉,被焦裕禄阻止:“拿来我种上,你不知道,泡桐成活容易,只要有土、有水、它就能活。”
因为个头“不合群”,这棵特殊的树苗没有被种到成行树木中,而是由焦裕禄亲手种在了一旁。
如今,这株细小的泡桐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民缅怀焦裕禄同志的“焦桐”。
一个产业,富裕一方人
那一年,兰考县人民用铁锹翻出了三十多万亩土地;黑白的黄河故道,逐渐被大片的绿色泡桐林覆盖。
这些年,泡桐不仅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被作为原材料,生产出家具、木制工艺品等。更可喜的是,当地能工巧匠还利用轻便的桐木板制作出了古筝、柳琴等民族乐器,使泡桐走进了大雅之堂。
走进徐场村,你会发现琴声悠扬,不绝于耳。而家家户户围绕着泡桐忙碌着:
有做古琴的,有做琵琶的,还有做琴桌、琴弦、琴凳的,一个村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每天通过电商,他们的产品配送到全国各地。徐场不但成了富裕村,还带动了周边的就业。
“泡桐透音透气,共振性好,生长十年以上的泡桐,是制作古琴音板最好的材料。”90后的村民徐亚冲,既是古琴非遗传承人,也是当地的年轻制琴师。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19年8月26日国新办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专场新闻发布活动展馆内。
当时,徐亚冲用泡桐生产的纯铜木挖筝、古琴展示中州筝派、古琴艺术,《我和我的祖国》、《凤求凰》响彻展厅,吸引了中外记者的目光和镜头。
实际上,全国90%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都是由兰考县徐场村制造的,而兰考的古琴这张“河南名片”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卖到了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地。
据兰考县有关部门统计,木材加工现已成为兰考第一大支柱产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值有40亿元左右,每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一颗心,追随一个信念
回顾焦裕禄的一生,会发现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依然带有传奇色彩:
他被日伪抓到抚顺挖煤逃走,参加革命参加解放游击战争,弹药不够就发明武器“石雷”;解放后学习工科知识,参加工业建设,主持研制了新中国第一台卷扬机……
他的大女儿评价父亲“懂浪漫、会生活,曾是篮球场上的’灵魂’”。
这样一个几乎“全能”人,心怀国之大、人民之重,才将全部心血付诸于党交给他的任务上。
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一把带着窟窿的藤椅,将人带到刻骨铭心的现场:
由于劳累,焦裕禄的肝病不断恶化。他坐着藤椅,每当疼痛难忍的时候,就拿出茶杯盖子顶住肝部,时间久了,藤椅上就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
最终,焦裕禄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那一年他只有42岁。临终前,他要求将自己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他迁葬那天,全县有10万人哭着为他送行。
焦裕禄生前只留下四张照片,除了一张与他心爱的泡桐树的合影,其他三张都是是通讯干事刘俊生偷拍的。他对刘俊生说:“不要给我照,要照,就去给群众照!”
2017年3月,兰考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摘帽,焦裕禄当年“治穷”的愿望成为现实;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兰考正上演着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彩色画卷。
在中国,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兰考的脱贫和振兴是中国的缩影。焦裕禄以后,还有着千千万万像焦裕禄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庚续先辈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奋斗。
他是山村里走出来的少年,他经历了各种磨难,他用475天足迹踏遍兰考,他常说“只有蹲下身子才能看见蚂蚁”,他最终带领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家风植初心,洛矿孕精神,兰考斗天地。42岁的生命,4张照片,却留下了代代相传的故事。英雄归去焦桐成雨,
今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焦裕禄同志身上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党建网微平台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
焦裕禄的到来,为兰考县带来了破解“三害”问题的法宝。
“说的是一九六二年,八月中秋月儿圆。满天星星乱眨眼,尉氏城电灯亮闪闪。从正南来了个骑车的,来到县委大门前。大门前下车一说话,原来是老焦下乡转回还。老焦的名字叫裕禄,老家在山东淄博县……”
这是8月15日拍摄的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理论研讨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郝源 摄 新华社郑州8月15日电(记者刘怀丕)8月15日上午,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兰考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新华社研究院、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当地干部群众代表、相
在泡桐旁,肩披外套、双手叉腰、面露笑意、目视远方——这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成为人民心中焦裕禄同志的经典形象。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重温历史忆初心,传承精神担使命。为缅怀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和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8月13日,大象新闻记者专程赶到焦裕禄精神锤炼地——河南省尉氏县,探访焦裕禄在尉氏县工作时的2000多天,倾听其生前同事侯文生及劳动楷模王小妹讲述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兰考: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使命
作为宿迁人,笔者在青少年时就知道焦裕禄这个光辉的名字。当年的课本上有穆青等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节选,“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句话让笔者终生难忘。作为宿迁人,直到几年前在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时,才知道他曾和宿迁有过关系。宿迁是焦裕禄一生中的重要坐标,对于焦裕禄精神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