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我的考古故事】曹桂岑:一位老考古学家的快乐

2022-11-25 09:07:45   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他们在筚路蓝缕、青灯黄卷中,拨开历史尘封;他们在一锹一铲、一担一篮中,叩问大地缄默。为庆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今天推出《曹桂岑:一位老考古学家的快乐》。

曹桂岑先生

曹桂岑:一位老考古学家的快乐

曹桂岑,1936年9月生,河南遂平县人。1961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工作。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曾主持淅川下王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汤阴白营遗址、丹江水库楚墓、淮阳马鞍冢楚墓的发掘。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古城址、古代文明和楚文化有研究,并有新见。出版《淅川下王岗》《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中原文化大典•聚落卷》《郾城郝家台》等书,撰写考古报告和论文80余篇。

1991年曹桂岑在整理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资料

一个展览改变了一个人

1957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开始在信阳发掘长台关楚墓,并在信阳工人俱乐部展览发掘成果。正是这次展览,让曹桂岑对考古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心中也悄然种下了一颗考古的种子。

1957年至1958年信阳楚墓发掘

曹桂岑:当时我正读高中三年级,去参观了信阳楚墓出的东西,尤其铜编钟,还有漆器、镇墓兽等这些东西,很惊人,就觉得很稀奇。我的老师是西北大学毕业的,他就跟我说,“你将来就学考古,上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到西北大学后,给我们讲新石器时代的老师是石兴邦,他是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主持者,又是报告的编写者。他给我们讲课,还组织我们到实地去看,印象很深。

 1963年曹桂岑在河南省文物工作队

1961年,曹桂岑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工作,他也是自文物工作队成立以来第一个分配来的本科生。曹桂岑的考古生涯自此展开。

发掘淅川下王岗遗址  探索丹淅流域文化谱系

1971年,为配合丹江口水库建设,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淅川下王岗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不同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淅川下王岗遗址的重要程度显而易见,需要大面积发掘,而这次大面积的发掘工作由曹桂岑主持。

曹桂岑:关于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我们当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埋葬的人是男是女,多大了?知道这个墓里面埋俩人,俩人是夫妻关系,是兄弟关系,是父子关系?这都解决不了。考古没人学过,需要请医学院的,请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请他们来鉴定。他们在鉴定过程中,我们也跟着学,后来考古也渐渐涉及这方面内容。当时还没有提出来“多学科考古”这个说法,所以在考古报告中我写了一个多学科考古。

在丹江这个地点考古是比较艰苦的,老百姓都搬迁走了,也没什么人,吃饭就得自己生火自己做。我们一去就是半年,照顾家,照顾小孩,难得很,工作和家庭不能兼顾。

如今,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已被涛涛丹江水淹没,但关于它的文化记忆并没有被今人遗忘,这一切都得益于曹桂岑等考古学者艰苦卓绝的抢救性发掘。他们的考古报告为丹淅流域文化谱系变化、史前环境变迁、聚落形态演变等课题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越王剑的发现  让传说变成现实

考古可遇而不可求,这是采访曹桂岑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有哪些故事?曹桂岑说,这还得从1979年,越王剑的发现谈起。

曹桂岑:当时周口办个考古训练班,各个县的文物干部都去。领导对我说,“你去吧,给他们讲课,招呼招呼实习。”我去了以后,听他们说,这个地方曾出现越王剑,所以后来我给他们讲过课,实习的时候就定在淮阳平粮台。他们定的是一个礼拜实习,一个礼拜挖那简直是开玩笑。我说,“你们要急了你们可以走,我留下来挖。”后来挖了一个墓,又出了一把越王剑。

越王剑的发现让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名声大噪。随着发掘的深入,平粮台遗址中还出土了镇墓兽。

这尊汉代泥塑镇墓兽高1.2米,鹿角人身,跽坐,双手向左右平伸,通身呈朱红色,高鼻、张口、赤身,仅下腹裆部穿“内衣”,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内衣标本。镇墓兽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汉代时期的埋葬习俗、泥质雕塑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发现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  太昊故墟宛丘

机遇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在平粮台遗址,机遇再次垂青曹桂岑。同样是考古培训班,同样是带领培训班人员实习,但他们在曹桂岑的领导下发现了土坯墙,这为发现震惊中外的城址奠定了基础。

曹桂岑:省里又办个考古训练班,我就领着他们叫他们实习。我说,“现在不能挖墓,现在是雨季,挖不多深就是水,改挖遗址吧。”这一挖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的三排高台建筑。龙山文化的土坯墙、高台建筑了不起,这不是一般人的住处。所以当时我就提出来,“这个地点很重要,很有可能有城,应该继续做。”第二年我又继续去找,最后就发现了城墙。

城墙咋筑起来的?它得有个门呀,于是我们就在南城墙的正中间开了个方,就发现了两个门卫房、陶排水管道,这是中国第一座发现城门的龙山时期的城址。

 淮阳平粮台遗址南城门附近排水设施

曹桂岑:当时还研究,这个城叫啥名字?有个文献记载:“天下名丘,陈有宛丘。”宛丘在哪?在陈城南道东,也就是陈城南边路东,陈城也就是现在的淮阳县城,再结合诗经中的《宛丘三章》,所以平粮台这个城,名字找到了,文献也有依据了,实物也能找到,所以平粮台就是宛丘。

龙山时期我国已经进入文明时期

除了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外,漯河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也充满了偶然,不过也只有认真、执着,不放过任何细节的人,才能将偶然变为必然。据曹桂岑介绍,为配合郾城修建铁路需要,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派曹桂岑等人提前进行考古钻探,没想到一挖又挖到了一座龙山城。自此,曹桂岑的考古研究,开始由单个遗址的纵向深入发掘研究,扩展为多个遗址的横向对比分析。 

曹桂岑:过去考古发掘是哪个文化层厚就往下挖,解决一下它文化的叠压,没有考虑到找它的城址。

我发掘过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和郾城龙山城遗址以后,就开展到把全国的龙山时期的城址合在一块,所以我就提出来龙山城址的发现,证明龙山时期已经进入文明时期。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是它还有防守作用,所以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一种重要标志。然后我再往前进行中国古代都城的研究,从郝家台、平粮台开始来研究,从龙山到仰韶。

“我这一生主要从事考古发掘,重点做了三件有意义的事,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发现并主持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发掘、漯河郾城郝家台龙山城发掘。”这是曹桂岑对自己的评价。不过,翻阅历史、拜谒名塔、摩挲碑刻时,也会发现曹桂岑的坚守。 

让古塔重现昔日容颜  延续历史文脉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受自然灾害、环境风化等因素影响,承载文明的一些古建筑受损严重,亟待修复。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曹桂岑勇挑重担,重新学习测绘、拓片、设计、备料、修缮等技艺,对我省多座古塔进行了保护。

曹桂岑:你比如古建修基,开封市有个佑国寺铁塔,也就是现在的开封铁塔,1953年修铁塔画的图,彻底画错了,几个面他没有侧面去画,后来我把它纠正过来了。最难画的是斗拱,斗拱怎样画,刚好有个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我专门请示他,这才学会了。我修了几座塔,滑县明福寺塔、林州洪谷寺塔、西平宝严寺塔,还有郾城彼岸寺石幢。

现在修塔是两种,一种是保持现状,一个是恢复原貌,现在还在争论。我认为还是要恢复原状,恢复原状它才能够叫人看到它的庄严。

在考古中上下求索无比快乐

从1957年初遇考古,到将考古作为一生的事业,86岁高龄的曹桂岑说,考古很神奇,能够在考古事业中上下求索无比的快乐。

曹桂岑:考古很神奇,当时社会存在,但是你现在见不到,通过考古发掘能够见到这些东西,它神奇就神奇在这。我这一辈子是搞考古的,实际上一辈子也在学考古,但是感觉到有一个问题,考古工作是比较难的,它涉及好多学科,有许多你不懂,你还得真正学。

考古要安于坐冷板凳,要坐好才能行。考古的成果是可遇而不可求,新的发现你可以遇到,但你想能找到,需要你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达到,才能见到它,这就是快乐、你的追求。你像发现一个城址,这些问题解决了,这觉得就很快乐。

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特别策划《我的考古故事》由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事业部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出,您可以通过FM95.5  FM102.3  AM657河南新闻广播、大象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收听关注。

文章关键词:考古 责编:林瑶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假的!“蒙华铁路断桥了”系不实信息 假的!“蒙华铁路断桥了”系不实信息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