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独家  > 正文

掀起大学生“追星”风、赴试验田看稻情......河南农大师生追忆袁隆平与农大点滴

2021-05-23 11:57:35   来源:东方今报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王姝 萌友 周红飞 谢东明 陈玺/文 图 视频 张霓/剪辑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河南农业大学是袁隆平先生在河南的牵挂,是他与河南这片热土不解的“情缘”。追忆袁老与河南农大的交集,该校师生表示:“巨星陨落,精神不朽,梦想不灭。”

84岁高龄在农大掀起“追星”旋风 鼓励攻关“杂交小麦”

2014年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张改平在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袁老发放了聘书。84岁高龄的袁隆平正式担任“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随即在河南省光山县实施了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

(2014年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袁隆平院士受聘河南农业大学水稻首席科学家)

同年11月17日,袁隆平来到河南农业大学,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的报告,一时间引发农大学子的“追星潮”:13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礼堂门口围满了学生。从大礼堂走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一下子围住了袁隆平,不少的学生高举手机、相机不停拍照,掀起了校园“追科研明星”的旋风。

(2014年11月14日,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引发“追星潮”,所到之处人潮涌动)

肃静的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大礼堂,依然回荡着袁老的谆谆寄语: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希望河南将“杂交小麦”作为攻关重点,早日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2014年11月17日,河南农业大学袁隆平报告会现场)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为河南农大师生作报告)

85岁再赴农大试验田查看稻情 招收农大弟子

2015年8月28日,85岁的袁隆平再赴河南。他来到光山县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试验区,对超级杂交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进行收获前“预评估”。(2015年8月28日,袁隆平院士考察与河南农业大学共建的光山县超级水稻试验田)

试验区里,种的是由袁隆平选配的“超优1000”、“Y两优900”、“Y两优143”等超级杂交稻品种。从破壳发芽到插秧、田间管理直到成熟,每一个环节都由河南农业大学的水稻专家和优良的栽培技术保驾护航。

(2015年8月28日,袁隆平院士考察与河南农业大学共建的光山县超级水稻试验田,并与农大师生合影留念)

“我非常高兴!百亩片过一千公斤有把握,千亩片过九百公斤有希望!”这是袁老对农大人的肯定,更是对河南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鼓励。该项目提前一年完成既定目标。2015年、2016年先后在河南农业大学招收了6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

“巨星”陨落 农大师生缅怀追思与袁老的点滴记忆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惊闻袁隆平先生今天中午逝世,此刻正在农村麦田的我难掩悲痛之情。

我是1996年与袁先生初次认识,当时他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我担任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时国内五大粮食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会在一起交流研讨,我曾两次专程到杂交水稻中心学习考察。后来我们前前后后有过十余次交集,特别是2014年3月26日,我们农大专门聘请袁先生担任“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同年11月17日陪同袁隆平来校为农大学子作报告,2015年8月28日又陪同他察看双方合作的光山县超级稻“百千万”工程,每一次都历历在目。袁先生研究超级水稻,为中国人乃至世界的粮食供给做出了彪炳千古的贡献,是我们中国农业科学家的榜样。

袁先生的去世我们倍感心痛,同时我们这些还在工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身上的担子也更加沉重,但是我想所有的同仁都会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袁先生的脚步,继续向前,定会用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奋斗,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全志:惊闻袁隆平先生仙逝,无比震惊。一代水稻宗师巨星陨落,无比悲痛。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为世界和我国杂交水稻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袁先生一直高度关注河南水稻事业发展,曾先后多次亲临河南指导水稻生产。

特别是2014年他受聘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在袁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在河南信阳市光山县开展“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项目示范推广应用,连续创造了河南水稻高产记录;他在河南农业大学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他亲自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连续获得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11月,袁隆平先生亲临河南农业大学演讲,给河南农业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激励着一代代河南农大人向着科学事业不断迈进!我们一定牢记袁隆平先生遗志,继续围绕杂交水稻开展研究,不断挖掘杂交水稻产量潜力,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青年教师,彭廷:第一次听到“袁隆平”的名字,是在小学的课本上,那时对科研、对育种还没有概念,只知道在饿肚子的年代,袁老先生研究的杂交水稻增产20-30%,甚至更高,对袁老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

2004年,大学读了农学专业,对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08年毅然决然的考取了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方向,至此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后转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继续从事水稻生理相关研究。2014年3月,袁隆平院士受聘我校“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2014年11月,袁老先生来我校作学术报告,作为水稻课题组成员,真正感受到了水稻科研工作者——袁老先生的魅力,能容纳一千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礼堂门口也围满了学生。袁老先生走到哪里,哪里就水泄不通,围满“迷弟迷妹”。

2014年毕业留校工作,从事水稻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中,每年的水稻栽培课程都会讲袁老先生的“禾下乘凉梦”,讲先生的五期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讲杂交水稻产量水平不断攀升,激励学生学农爱农。在科研上,有幸参与袁老先生在河南信阳开展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项目,近距离接触袁老先生,聆听老先生的教诲,感受老先生的魅力,每次接触先生都会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先生的科研思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肃然起敬。近年来,在袁老先生的支持和关怀下,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2019年“3年2次”主持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最好的实证。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致敬袁老!逝者已逝,愿您一路走好!但袁老的精神财富永垂不朽,作为水稻科研上的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将以袁隆平院士对于水稻产量不断提高的“执念”为引领,以强农兴弄为己任,扛稳强农兴农使命,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发展需求,扎根中原沃土,力争为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参观河南农业大学校史馆)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穿心团队2021年实习生,周慧岗:看到袁老去世的消息,一瞬间想不出什么话,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大学的时候跟着同学去参观您之前生活过的地方,晚上回到教室观看关于您的电影。作为一个农学人,作为一名水稻组的实习生,我深深的体会到那时的不容易和您的艰辛。如他们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过去也有一些名人逝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对于我来说似乎就是很远的人,我可能会看了他们的生平事迹,然后心里惋惜一会,再便没有然后。没有出生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但在我有手机后就知道袁隆平院士,觉得他慈眉善目,像是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老爷爷,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生活,不平凡的就是他的目标建立在全中国的温饱上,在央视发了袁隆平爷爷去世,不知道为什么,看新闻后心情非常低落、难受,就可能是他戴着草帽在水稻田里的形象在我心里根深蒂固,又或许是很多年以前我在电视上就看到他的美好希冀,以及一年一年大家温饱上的好转,心里好难受,就好像是身边的人去了,而且很亲切,他的成就很高很远,可心里却跟我们好像很近,就好像被堵住了一块,今天怎么都不得劲。以后我也会像以前一样,好好吃饭。也会做好一个农学人的身份,在未来像您一样为中国水稻、中国粮食保障贡献一份力量。

 这个消息令我感到痛心,真的很痛心,总感觉天塌下来一块。作为一个涉足水稻的农学人心里面突然少了点什么。我什么帮也帮不上,就即时写了首无头诗来送送袁老:“两脚踏实黄土地,一把稻种撒满粒。寸土寸稻寸黄金,一心一意只为民。”袁老一路走好!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博士研究生(袁隆平院士2016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李飞:2014年11月17日,已经84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来到河南郑州,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的报告。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礼堂门口也围满了学生。袁老在大礼堂报告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回想起当时精彩详实的报告以及和师生幽默又不失专业的互动,心中不免一阵悲恸。袁老也再度为我们说起了那个说了无数次的“禾下乘凉”梦想:“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2014年3月26日袁隆平院士欣然受聘,担任“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并于2015年、2016年在我们水稻生物学创新团队招收了6名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包括2名博士、4名硕士。

袁老一直是我搞科研、做农学的动力和目标,我相信袁老不只是我,更不只我们水稻生物学创新团队,而是我们这几代农学人的共同榜样。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得知袁老逝世的消息后,感到万分的失落和悲痛。稻香溢四海,英名千古传。袁老安详地走了,作为农业科研人我会为让十四亿人吃得饱、吃得好的梦想尽力一份力量。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硕士研究生,袁泽科:记得袁隆平先生曾说过,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老的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育种事业,作为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老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又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袁老用毕生精力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为把中国人的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奉献了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在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袁隆平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的两个梦”,而这两个梦便是袁老的初心与毕生的追求,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就是这样一个伟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尤其是我们农学人奋勇拼搏,将岁月写在大地下,用一生扎根到田间。袁老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垂千古,他是一颗璀璨之星,用瘦小的身躯撑起了广阔的天地,以毕生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夜空,给了我们农学人前进的勇气,温暖的力量。沉痛哀悼,深切缅怀袁隆平先生的同时,我想,我们农学人更应持续接力,坚定前行,做好袁老未竟的伟大事业,让禾下乘凉梦,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文章关键词:水稻,袁,袁隆平,河南农业大学,先生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阿波罗登月造假?中国科协再辟谣 阿波罗登月造假?中国科协再辟谣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