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河南24小时> 正文

新华全媒+丨中原麦收——七十载沧桑巨变 黄泛区不再“泛黄”

下载: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6月6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二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6月5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一处晒场,一名工作人员在装运小麦(2018年6月4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一名农民在收获小麦(2020年6月2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黄泛区百姓扶老携幼逃避水灾的情景(资料照片)。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发

 

 

  1961年,黄泛区农场工人在给孕穗的小麦浇水抗旱。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 摄

 

 

  1959年,黄泛区农场机械耕作的面积不断扩大,这是女拖拉机手驾驶着国产东方红牌拖拉机奔驰在田野上。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张青云 摄

 

 

  1962年,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收割机在收小麦。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杨丙文 摄

 

 

  1963年,河南黄泛区农场计划播麦7万多亩,全部用机械播种。这是农场职工正在播麦。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严世昌 摄

 

 

  1960年,黄泛区农场的晒麦场上,工人扬晒小麦。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20世纪70年代黄泛区农场场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2021年6月5日无人机拍摄的黄泛区农场场部(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发

 

 

  这是6月5日拍摄的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场史馆内的“拓荒者”雕像。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农机队伍准备进入麦田作业(无人机照片,2020年6月2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农机队伍准备出发前往麦田进行收割作业(6月6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二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割小麦(6月5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大型收割机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2020年6月2日)。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6月6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6月6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一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播种机播种玉米(6月5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一处晒场,工作人员在装运小麦(无人机照片,2018年6月4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的一处晒场,工作人员操作机器装运小麦(6月5日摄)。

  黄泛区,过去是灾难的代名词。黄河水持续泛滥,千里黄泛区饥荒连年。1951年1月,黄泛区农场成立,肩负着共和国的重托——让黄泛区旧貌变新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机械化国有农场,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曾在这里书写青春。

  70年来,历经一代代农场人的不懈努力,这里从“一杯茶水半杯泥”的贫瘠之地,变成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从黄水泛滥的“中原沙漠”,变成麦浪滚滚、机声隆隆的“农垦巨人”。在10余万亩的土地上,开展了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建成了15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拥有1000多台先进农机具,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三夏”时节,黄泛区农场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责编:

热点推荐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宋朝华接受审查调查

闹剧!男生“朱雀玄武敕令”改名“周天紫微大帝”被驳回

苏炳添,任院长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预计今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将有较重汛情

俄官方证实一名俄军方高级官员在汽车爆炸中丧生

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路建华被开除党籍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一级巡视员严伯贵被查

郑州市纪委监委关于4起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的通报

巴印在克什米尔发生交火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宋朝华接受审查调查

闹剧!男生“朱雀玄武敕令”改名“周天紫微大帝”被驳回

苏炳添,任院长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预计今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将有较重汛情

俄官方证实一名俄军方高级官员在汽车爆炸中丧生

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路建华被开除党籍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押金变余额?驾校考场寄存柜押金无法“自动退回”惹争议

  • 交4万配20部旧手机?多地网友陷“AI游戏检测”骗局
  • 围挡已拆!郑州惠济区杏花街附近居民不用再绕路了
象·评论

野生动物,也是城市生态的合法公民丨大象评论

  • “下等人”没资格双休,三问职场傲慢丨追问
  • 彩绘盲道是好心,怎么好上加好?丨中听
象·深度

潜伏的“EGF”丨大象深度

  • 从造神到塌房,网红名师收割的是分数还是智商税?丨大象深度
  • 致命“人生照片”:社交媒体时代的“出片”代价丨大象深度
  • 1.
    回放:洛阳师范学院第四届校园“金声杯”主持人大赛决赛上
  • 2.
    回看:中国脚步再踏星辰!见证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
  • 3.
    鹤壁淇县:“淇”迹当歌丨这一站
  • 4.
    王楠老公谈刘国梁辞职:此生有刘国梁终生骄傲
  • 5.
    指挥中心大屏播男女不雅视频,涉事方回应了
  • 6.
    男子称炒股11年赚6000多万,当事人:长期持有一只股
  • 7.
    男子被女友逼写百万借条,因未“还款”被起诉,法院:驳回
  • 8.
    男子被打20个月后死亡凶手仅判1年半:其堂叔是派出所所长
  • 9.
    揭阳男子为救儿子反杀3名人贩被判无期?假的!
  • 10.
    大象早报|4000万元!河南新一轮消费券即将开抢;郑州拟调整公积金贷款年龄上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今日发射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nr.cn

举报电话:0371-658898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