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业性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只能是参考,不能作为依据,还容易形成误导。
当高考的大幕圆满落下,想必很多考生打算好好放松一个假期。可是一场更令他们头痛、陷入无比纠结的“大考”又在路上。
自从2015年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一些地区的录取方式出现变化,这让许多考生和家长对该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纠结不已。此种情势下,高考志愿咨询市场应运而生。甚至高考成绩还没有出来之际,“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就铺天盖地,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天价”。
如果事先做足功课、心中有底,理性的选择志愿远比所谓的“大数据”更可靠,考生和家长们不能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
有过经历的学生们都知道,填报高考志愿确是技术活,它需要多方面考量才能达到既不高分落榜,又不让分数“浪费”的理想状态。比如需要准确而详实的数据支撑,开阔而细腻的理性剖析,需要自我的准确定位,有时还要咨询过来人的经验从而规避陷阱等,可以说“定终身”的不是高考本身,也有志愿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重要的一关,市场上有“专业”的咨询机构不是很好么?把难题交给他们解决不正合报志愿难考生们的心意?可那毕竟都是表象而已。那些打着服务考生旗号的咨询机构,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就是“团伙行骗”,他们真能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以及有价值的经验之谈么,可以信赖么?再者,不少咨询机构成立的初衷无不是为了利益,抓住此时此刻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赚“黑心钱”,轰然抬咨询价格,高的令人咋舌,真的就物有所值吗?
当然,填报高考志愿,确实离不开数据。于是才造就了一些咨询机构打起“大数据”的时尚招牌,煞有介事,显得来头不小。可实际大数据并不是数据大,它不是简单的数据,更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经过长期的不断挖掘、分析和统计出的有一定科学性来掌握和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如果不是具有权威性质的部门又何来这结果?因此,那些咨询机构多少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
病急也不能乱投医。迷信“大数据”填报志愿存在风险。如何纾解考生们对高考志愿填报的集体焦虑,需要有关部门尤其是任教老师们伸出援手,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组织权威而具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帮助他们,让考生们认清鱼龙混杂中的“骗子机构”,引导他们到健康绿色的咨询处做出理性的选择。
除了外界的帮助,最主要的还须考生们自己提前做足功课、做到心中有底,不要一味慌张随大流,深入了解报志愿的流程,科学规划想要实现的人生道路,保持理性心理才是不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的秘籍!(万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