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应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而将真正需要施以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这两天的热点无疑是朋友圈救女。无论如何,不应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将真正需要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不应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而将真正需要施以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这两天的热点无疑是朋友圈救女。一腔热血变成了一地鸡毛,人们不禁要问: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如何防止爱心变伤心?求助与骗捐的界限在哪里?
需要肯定的是,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慈善行为,也是爱心的表现。然而,一方面,“注意力经济”致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总在看不见的地方”,沉默者仍然“沉没”,而花样翻新的求助方式却滚出巨大的雪球,有时甚至超出了当事者的控制和意料。另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降低了一呼百应的成本,放大了众人拾柴的能量,却带来更大的信息壁障,让人难辨真伪。
如果因为一个人一次不当的营销,而让社会在爱心议题上撕裂,既让捐赠者闹心,也让所有人可惜。无论如何,不应让营销者反复攫取社会的注意力资源,将真正需要援手的人挤出公众视野。
今年9月1日,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施行。然而,现实总是在超前处、交叉处给出考题。
朋友圈救女的故事还没结束。对于很多献了爱心的人而言,他们更关心爱心的保障机制。显然,新媒体时代的爱心,需要接力,更需要细致的规则和机制保障。(鹤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