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全国832个贫困县摘掉了贫困“帽子”,为世界消除贫困做出了贡献。脱贫不脱责任,摘帽不摘帮扶。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答好“赶考”路上的“综合卷”,需要打好“科技发力”“农业触网”“人才培养”组合拳。
科技政策持续发力,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牵线搭桥。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三农”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扶贫政策实行以来,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增长能力不断增强,在脱贫摘帽后更要“扶上马再送一程”,继续深化科技投入,防止返贫。要深思脱贫户所需所求,围绕新形势制定政策规划,走创新发展道路;要看到乡村发展优势,科农结合示范推广特色产业,发挥技术辐射和产业聚集效应;要常态化技术支撑,搭建创新平台,提供多方位智力支援。科技助农政策的驰而不息,将使乡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改变,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搭乘“互联网+农业”快车便车,促进经营模式转变。随着信息技术更新迭代,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也触到了风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依托大数据管理变成集约型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沾着晨露赶往集市推销贩卖的销售模式,变成足不出户随时可以成交的电子商务模式,时空限制被打破;农村合作社创新机制体制,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农业触网,让农业从“单打独斗”靠天吃饭变成“遍地开花”“抱团取暖”;农业“冲浪”,让“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农产品变成了远销海内外的“网红”“爆款”,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在互联网带动下,农村集体经济继续壮大,乡村振兴得到更高水平的整体发展。
重视农科人才培养,让乡村振兴活水不断。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渗水地膜旱作技术模式在西海固推广应用30万亩,促使农民增收3亿元,其中重要一环就在于农业技术专家姚建民及其创新团队。乡村养育一批人成才,人才也要反哺乡村建设。各地可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回归家乡,扎根基层一线,用“田专家”“土秀才”带活农村科技元素。除了“引回来”还应“长出来”,乡村也要淡化学历、奖项权重,关注那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用晋升渠道、家乡情怀、福利待遇等“营养液”浇灌出土生土长的农科人才。(熊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