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需要提供的身份证、退休证、购房合同、房产证、不动产证等要件,现在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实时获得,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只需在“豫事办”APP上刷脸认证,相关部门信息系统自动完成数据核验,资金实时到账,真正实现了“掌上办、随身办、零跑腿、零材料、秒到账”。年初以来,河南制定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移动端“豫事办”住房公积金系统对接数据格式和标准,住房公积金服务实现掌上办、随身办,群众办事更便捷。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止步不前实则是退化的表现,是适应不了新时代新常态的表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数据时代为民服务更不能“落伍”。让高效、快捷、海量的大数据“乘凉”却用两条腿“跑路”,这注定将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事实上,有时候群众办事难的堵点不一定是在人为的“中梗阻”上,反而是民意“上了网”服务却“断了线”。
群众“跑断腿”是事难办的“堵点”。两条腿走路,效率不行、速度不快。如今城市交通网四通八达,大数据时代网络更是畅通无阻。若还是沿用老办法,让群众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找,一个窗口一个窗口地递,从表面上来看依然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依旧是兢兢业业地站好岗位,但群众花在“路上”的时间长,并且“跑断腿”的“机会”多。经办人员不在要吃“闭门羹”,找错了部门要炒“回锅肉”,这样的办事机制本身就是服务群众的“堵点”。
数据“跑路快”是好办事的“通道”。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以行政审批为例,一个项目要落地,诸如项目立项、土地规划、环保评审等等都要走,涉及的部门多、窗口多、资料多。探索“一家牵头、联合办理、限时办结”的方式,通过在“网上预约”“网上初审”,最终只需要在关键时候到窗口“一锤定音”,省去了很多次来来回回。同时,让信用、公检法执行等信息适时向申请部门公开可查,让企业办事真正地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也才能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群众“找上门”还要服务“送上门”。当然,传统的“坐班制”服务方式还是要延续的,毕竟群众服务“24小时不打烊”,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候找得到人才安心。然而,对特殊群众要将服务“送上门”,比如残疾人办证、退休人员认证等等。既要等问题“浮上来”,也要主动沉下去“找事做”,让群众“跑腿”到“动嘴”,由干部“坐班”到“上门”,服务多走一步,民生成色将更足。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新时代要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当前,群众要求更高,必须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进行转变。让群众的事好办、办得好,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才能更高。(戴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