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镇平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宛平一体化、保障民生需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政务服务便民利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6个方面,实施关爱老年人行动等15项民生工程。全县各单位立足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已累计办结实事600余件,正在办理的200余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不是天马行空,不是冥思苦想,不是看材料、听汇报,也不是遥控指挥、电话办公,而是要多一些现场办公,多到田间地头,多到项目一线,常坐群众的“灰板凳”。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才能不断地拉进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地收集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第一手资料完善了,群众基础越来越好了,更便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沉下去、留下来、干得好,服务群众要真心更要用心还需走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若我们仅仅依靠现有的政策去生搬硬套地落实推进,不管三七二十一,囫囵吞枣地来一个政策,未免会有张冠李戴的可能,白白浪费了好的政策。比如,群众明明是缺乏创业的资金,我们却要给他送一个就业的培训;群众明明是想要教育帮扶,却送一个低保兜底,显然没有最终实质性解决问题。因此,政策来了,要深入地分析群众情况,实现政策与群众需求的“双向对接”。为政策找好“家”、为群众找好“路”,才能真正地成为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到群众身边去,到基层一线去,收集群众的“微心愿”,点亮群众的“微梦想”。群众的安全感,来自于时时刻刻的关心和关爱。在群众需要的第一时间要有人关心,在群众遇到危急的紧急关头要有人支援。群众的幸福感来源于,他们的所需、所盼、所愿、所想,总会有人想方设法去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忧心事和揪心事始终都有人放在心上;群众的满意度,来自于疫情防控第一线、抗洪抢险最前沿,乡村振兴主战场。因此,党员干部要到群众身边去,听一听群众最为真实的想法,问一问群众的意见建议,找准群众的“心病”用“新药”,找好群众的“心愿”点“心灯”,让群众感受到真心实意的关爱和帮助,让群众安心放心有信心。(付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