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从我国各地出现疫情控制疫情的工作来看,我们在防疫上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而我们的防疫自信,细究起来可以在“四个自信”上找到来源。
从道路自信到防疫自信。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卫生人员仅61万余人,医疗卫生机构不足1万所,到今天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卫生人员的总数已达120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约100万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给了科学抗疫最大的底气。无论是惊艳世界的两周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还是位列世界第一梯队的新冠疫苗研发速度,都得益于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过来也再次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从理论自信到防疫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一指挥、统一调动,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堪为最好的注解。
从制度自信到防疫自信。疫情发生一年多以来,围绕如何抗疫,全世界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有所谓的如西方国家的“群体免疫”,也有像中国这样为人民生命负责的严防死守。各级党员干部靠前行动,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下,14亿人民各司其职、协调联动、万众一心、全力奋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到极致。
从文化自信到防疫自信。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留下了无数的优良品质。而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这些优良品质,在疫情肆虐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受到疫情重大挑战的关头,焕发出了空前巨大的力量。以八十四岁高龄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在疫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毅然登上广州至武汉列车的钟南山;身患渐冻症依然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的张定宇,以及为尽早建完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拯救更多生命而刷新建设记录的建设工人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医护人员们……浓浓的文化自信,集结起了战疫情的硬核力量。
疫情是一场大考,幸运的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长远看来,人类与新冠病毒斗争的时间可能还很长。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一定能转危为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邹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