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焦点图  > 正文

新华网评:别让基层“拖星”把小纠纷拖成大矛盾

2021-04-25 09:45:45   来源:新华网

海报设计:王晨曦

  王井怀

  记者走访各地,总能听到一些“一拖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事情。这些“悬案”背后,一般都有“拖星”的身影。所谓“拖星”,是群众对那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的戏称。言语之间,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近年来的“放管服”改革不断压缩“拖星”的藏身之处,但从记者的采访和观察来看,无论东部的大都市,还是中西部的小城镇,“拖星”总会在涉企、涉民生领域冒出来。

  “拖星”背后有利益。在“拖星”身上总能看到“吃拿卡要”的影子,一些干部想着“以权牟私”的歪主意,一个拖字诀便能让未上马的项目遥遥无期,正在盖的工程一地鸡毛。他们最常见的手法便是“忙”“不见”。为应对这种情况,一些企业家甚至养成了“守株待兔”“声东击西”的本事,专堵“拖星”,求着让他们把字签了。

  当然,也有一些“拖星”是本领恐慌。在改革加速、社会转型期,基层工作对干部全方面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干部私下抱怨,“越来越不会干,不知道怎么干”。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退避三舍,想着熬到换岗、熬到退休就省心了。

  “拖星”让不少基层工作难以开展。有的项目工程一拖十多年,事情被拖黄,企业被拖垮,群众被拖怕,小纠纷拖成大矛盾,久而久之便进入了一个死循环。“陈年往事”又成为后任干部继续拖下去的借口。这样的事情一多,当地发展便慢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这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基层的形象。有专家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些“拖星”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透支政府信用,即便有再好听的借口,也无异于饮鸩止渴。

  “拖星”本质是一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基层呼吁,希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严查处一批典型案件,起到震慑作用。相关部门也可以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的方式随机暗访抽查,对于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案件,采取挂牌督办的方式,给基层群众信心。

文章关键词:拖星,干部,事情,基层,群众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编造“云南地质灾害致8人死亡”等谣言,5人被警方行政处罚 编造“云南地质灾害致8人死亡”等谣言,5人被警方行政处罚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