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百折不回,满园春色——老区百色脱贫攻坚纪实

2020-12-05 15:29: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宁12月5日电 题:百折不回,满园春色——老区百色脱贫攻坚纪实

  新华社记者王念、向志强、徐海涛

  冬日的右江河谷温暖如春,长势良好的各类秋冬作物带来丰收的气息。随着最后3个贫困县顺利“摘帽”,老区百色挥别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广西百色市城区新貌(2018年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从91年前老一辈革命家在右江之畔竖起第一面红旗,到今天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红色接力”,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百色旧貌换新颜,百万贫困人口实现命运转折。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百折不回坚持,迎来满园春色。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风貌(6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红军村”唱响新红歌

  “红军红又红呢,革命坚又坚呀,风吹石不动呢,心狠毒人他不怕呢……”傍晚时分,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红军歌曲合唱团成员聚集在村广场,唱起一首首激昂的红军歌曲。

  90多年前,这个壮族村落几乎家家都有人加入革命队伍。怀恨在心的地方民团武装将80多户村民的房子全部烧毁,留下一片废墟。

  如今的百谷村村道宽敞、楼房林立,戏台等文体设施齐全。凭借地域和资源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秋冬蔬菜、网箱养鱼、红色旅游等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全村最后一户贫困户在2017年实现脱贫。

  富裕起来的百谷村建起了讲述红色故事的村史陈列室,还成立了红军歌曲合唱团。合唱歌本里,《扶贫路上》《我们百谷的梦想》等一首首新歌列入其中。

  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老乡家园”(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百色市逾90%的面积属于山区,2015年精准识别时,全市仍有贫困人口68.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25%。和百谷村一样,在许多昔日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先辈们当年追寻的梦想如今已变为现实。

  “当年‘邓政委’几上三层岗,带领红七军在此打响伏击战。”沿着山径行至三层岗,平果市果化镇布荣村党总支书记方琳略显吃力。千百年来行路难的布荣村如今已通硬化路,而在过去,各屯间只有羊肠小道相连。20多年前,村民们决定开凿“出山路”,外出采购修路物资的方琳遭遇交通事故,右腿落下了残疾。

  “不修路吃水都困难,几个山泉取水点分散在山里,有的来回得走4个小时山路。”方琳说。精准扶贫实施后,全村屯屯通上水泥路,经过三级加压,城区自来水直达各家各户。

  村里党员组建起突击队,带领村民仅用100天就建成一个约4000平方米的猪舍。现在,全村养有100多万只鸡、1万多头猪、400多头牛。

  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百色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精细化的服务让贫困户过上好生活。2016年以来,百色累计有4万余户逾18万人搬入新家。在平果市坡造镇感笔新村的扶贫车间内,瑶族妇女班小善熟练地组装着耳机配件,丈夫在附近工厂做零工,两份工作让搬出大山的一家7口顺利脱贫。“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工人在广西凌云县一家缫丝厂内煮茧抽丝(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接棒者”走好新长征

  眼下,百坭村即将迎来新一季的丰收:淡水龙虾马上上市,油茶、砂糖橘陆续进入采摘季。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正带领群众提前谋划农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村子脱贫了,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接棒”一年多来,杨杰兴倾尽所能以实际成效告慰黄文秀。

  2016年,一个从老区百色走出去的名叫黄文秀的女孩,又回到了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在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她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轻的生命献给了扶贫事业。谈及驻村工作,这位“时代楷模”生前曾说:“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

  百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脱贫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老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共同承诺。

  这是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境内乡村风貌(2018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30多年前,时任田阳区那坡镇尚兴村村干部的莫文珍决定带领村民搬“穷窝”,先后用10年带领1300多人搬出大山,用30年在荒坡上种植杧果,发展副业,使尚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移民新村。

  20多年前,凌云县弄福公路的奇迹震撼壮乡。这条“天路”从悬崖绝壁上通过,曾因地势过于险峻被迫停工。1998年百色“村级公路建设大会战”中,200多名党员干部在工地安营扎寨,仅用半年就建成通车。

  10多年前,种桑养蚕被引入遍地石头的凌云山乡。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党总支书记郁再俭是探路者之一,初期屡试屡败,不顾家人劝阻,不言弃的他又咬牙投入几十万元承包1000多亩旱地种桑树。而今,平怀村的桑蚕产业链,带动了300多户村民户均年增收5万多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百色,接力奋斗脱贫攻坚的故事俯拾即是:80后北大硕士毕业生苏勇力主动申请在条件艰苦的凌云县连续驻村,用6年多时间带领2个村脱贫出列;从乡下调回城里工作的青年党员雷吒,面对选择又毅然奔赴极贫县那坡县的城厢镇合群村驻村,出发时女儿刚上幼儿园,小儿子不满6个月……

  这是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境内的乡村风貌(2018年11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11月11日在广西田东县思林镇龙邦村拍摄的村民和自家简陋的房屋(思林镇政府供图);下图为:2019年8月28日拍摄的当地为龙邦村新建的位于广西田东县思林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新华社发

  因地制宜“绣”出产业新画卷

  这是百色市乐业县花坪镇浪筛村的一个龙虾养殖棚(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向志强 摄

  “到处是旱地,还能养虾?”在乐业县花坪镇浪筛村野猪坨屯,当扶贫干部动员贫困群众发展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时,贫困户符前忍直摇头。

  符前忍的反应并不让人意外:屯里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种玉米曾是保障温饱的主要途径。发展养殖?过去交通不便,卖头猪都是难事。为了增加收入,许多人选择外出务工。

  “村民们的顾虑我们已经考虑到了。”花坪镇党委书记吴显俊说,当地对养虾产业进行了认真调研,龙虾生长快、产量高,耐长途运输、市场行情好,而且人力、资金投入压力不大。

  跟随扶贫干部外出考察几次后,村民们有了信心:龙头企业负责提供虾苗、饲料、管护指导并保价回收,贫困户投入劳力养殖,便可获得养殖纯收益的85%。“现在一个60平方米的池子,养一批就能有三四千元收入。”符前忍说。

  抓住产业,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面对“九分石头一分地”等特点,百色因地制宜,在产业扶贫方面下足“绣花”功夫。

  境内石山广布,无一条地表河流,靖西市南坡乡引进桑蚕产业,全乡桑园面积达4万多亩,覆盖2000多户农户;德保县发挥海拔和气候优势,不断扩种柑橘,易生长的山楂在石山地区开花结果,桑蚕、八角加工等产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如今,百色特色产业覆盖超过19万户贫困户,产业扶贫硕果累累:右江河谷,果蔬四季飘香,西红柿、杧果等搭上果蔬专列北上进京、南下出境;两翼山区,桑树、油茶、柑橘、中草药布满山坡;中越边境一带,不断发展的边贸产业让边民鼓了腰包。

  挥别贫困,老区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待。在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凌云县下甲镇彩架村,村民们冒雨清理河道、改造村貌。这个依靠种桑养蚕脱贫的村子正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村民在家门口围起小花园,村部广场旁建设了红八军彩架突围战纪念馆,织锦等传统技艺也被打造成文化展示项目。

  “洪涝变成鱼米寨,茅棚已换阁楼村。家乡巨变英雄奠,饮水不忘掘井人。”村党支部书记劳伦站在“彩村之战”纪念碑前念起碑上的诗句,感慨万千。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境内的道路(2017年3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当地村民在采摘桑叶(2019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一处有机茶园,当地茶农在采春茶(2019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文章关键词:风吹石,冬作物,壮族村落,澳洲淡水龙虾,无人机,村民,广西百色市,煮茧,贫困户,接棒 责编:wanghui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