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论场
这几天,“水氢发动机正式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在这一事件中,很多人表现得很亢奋:“有点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是假的”“学过中学化学的人就应该明白不可能”。几乎一边倒“旗帜鲜明”地定性,这是一门伪科学,一场骗局。
对于该项目的合作、市场前景等问题,相信很快就有定论,笔者在此不再展开。而就此次事件中暴露出大众对待新生技术的接纳问题,笔者想进行一些探讨。
原始的新闻报道中“加水行车”的说法确实让人产生歧义,但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该项技术本身,因为技术提供方湖北工业大学对此已作出回应,车载铝合金水解制氢技术主要是利用金属铝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来制备氢气,属于一种制氢技术;一些专家也认为,从理论原理上来讲,水氢燃料技术路线存在;相对于技术的真实性,其高昂的成本和现时条件下无法量产才是引发质疑的关键所在。
综合各方的报道来看,南阳“水氢发动机汽车”并非一场彻头彻尾的忽悠,而是有着科学原理支撑的技术探索。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些人站在“科学”的角度,反对这项技术,有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科学探索之嫌。
如今,社会上一方面高喊,要给新技术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成长,不受外界束缚;另一方面,当某些新技术挑战传统观点、固有思维的时候,社会上又在不停地“喊打喊杀”,要把新技术扼杀在摇篮里。如何谨慎地对待新技术,尤其那些看起来违背大众认知的新生事物?社会应当有审慎的、宽容的、科学的态度。试想,蒸汽机刚诞生的时候,不也被当成怪物吗?
这一事件也让大家再次看到,捍卫科学,不是凭自己的“感觉”“常识”就能判定,而是要实事求是,需要遵循一整套完备的流程,用科学的态度去做出准确的判断。
教育部近日发文,要求高校错峰分批放寒假。依据此前公开的校历,记者对比发现,17所在京高校2021年寒假安排已形成“错峰”,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寒假时间最长,多达58天,从明年1月1日开始就放寒假;而北京理工大学寒假仅27天。
教育部近日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批被喻为首批“金课”的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覆盖各省份和所有本科专业类。
11月29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上海逆境生物研究所在开封市祥符区半坡店乡石碑湾村挂牌的全省首个藜麦基地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开始在省级龙头带贫企业——木易牧业集中实验田进行了九彩藜麦的收割。
12月3日,大学路小学组织开展“学宪法 争当宪法小卫士”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宪法、尊重宪法,迎接国家宪法日的到来。
居家“战疫”的生活方式让不少人有了在家吃大餐的需求,原本只在春节期间热销的半成品菜也延续了下来。最近,不少老字号餐馆都开始把更多特色菜品制成半成品售卖,网购平台和生鲜电商推出的半成品“硬菜”、自热小火锅、袋装螺蛳粉等速食销量也创下新高。
12月4日下午两点,由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的“疾控大讲堂”顺利开讲。本次活动以“感谢有你,疫路同行”为主题,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交流暨防控技术培训进行开展。
老年人去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只能手机支付”、个别商铺挂出“不收现金”标识牌……日前网络上曝出的这些信息,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数字鸿沟”问题。
12月2日上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组织召开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省级技术评估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