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图片评论 我们的传家宝丨右玉精神

2021-03-20 12:44:32   来源:央视网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在上了些年岁的右玉人记忆里,狂风肆虐、黄沙漫卷,是常事。

地处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是一个只有11万人的小县城。70多年前,这里“十山九秃头”,林木绿化率不到0.3%,有外国专家断言“不适宜人类居住”。

故土难离,沙海求生。70多年来,一任接一任的右玉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铸就了“右玉精神”丰碑。

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山西省委上报的《关于我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对右玉精神做了高度概括:“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发扬“右玉精神”。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讲到了右玉历届县委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并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右玉土地贫瘠,树苗成活率低。树,栽上死了,再栽,一块地要反复栽上好几年。在右玉种树,太难,太苦!当地人说:“在右玉,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哩!”

1950年春,第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张荣怀带领右玉干部群众挖树坑、插杨树条,拉开了一场跨越70多年的绿色接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右玉县群众在荒山植树。

右玉县头水泉村的王明花老人仍记得“三战黄沙洼”的场景。从县委书记到普通群众,从老人到娃娃,全县人民齐上阵。可大风过去,遍地是干枯的树苗。有一股“拧劲儿”的右玉人用了整整8年,先后展开三次“大会战”,终于把树“钉”在了黄沙洼,把这片4公里宽、20公里长的沙丘变成了绿树岗。

“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一张蓝图、一个目标、70多载耕耘,右玉全县干部群众累计种下约1.4亿棵树。2018年8月,右玉县脱贫摘帽。曾经最稀缺的绿色,如今成了这里最厚重的底色。

曾经黄沙遍地、寸草不生的右玉县,因右玉干部群众不服输的韧劲和70多年的绿色接力,如今慢慢变成一片片林海。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弘扬“右玉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2020年,右玉所有的宜林荒山全部绿化,林木绿化率达到56%。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右玉县委员会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右玉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又开启了从“扩大绿”到“转化绿”的新接力。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马营河村附近的风景(2020年7月21日)

受益于右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几年,右卫镇马营河村发展旅游观光业,树下长出了羊肚菌,地里种上了菊花,村民盖起了大棚。“生态好了,人的脑子也活了。”马营河村党支部书记朱义说,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多元。

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8万亩中药材、4.2万亩彩色种植、28万亩沙棘、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生态治理给右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右玉人民带来了美好生活。

从曾经的黄沙漫漫,到如今的绿意盎然。一路走来,右玉人民弘扬“右玉精神”,创造了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并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征程上砥砺奋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文章关键词: 责编: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