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一”的临近,各地红色旅游热度高涨。以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为例,《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北京鲁迅博物馆、北大红楼等红色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去“打卡”。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11%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寓教于游”“寓游于教”的形式,人们在旅游中感悟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承载于其上的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年轻一代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日渐增强。红色旅游,是他们表达爱国热情的一种方式,既能满足出行的需求,又能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来的精神震撼,已成为超越了一般旅游业态的新业态。
红色旅游,既是红色精神教育的大课堂,更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枪林弹雨壮志不摧,九死一生信念不改,换来了今天的盛世。鼓角铮鸣虽已远去,历史却不能被遗忘。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红色遗迹,追忆先辈足迹,聆听红色历史,感受红色脉搏的跳动,不仅能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更能让“红色种子”深深根植在年轻人心底,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红色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年轻人通过红色旅游坚定信仰。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联起来的。红色旅游让红色遗迹“保护好、活起来”,让更多年轻人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会牢记我们从哪里来,并看清前进的方向,扎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当然,红色旅游“火”起来,是动力也是压力。要在红色景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水平。这不仅需要在健全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下足功夫,更要想方设法提升红色旅游发展的品质,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更有感染力,让更多年轻人从历史的“参观者”变成“参与者”。
年轻人爱上红色旅游,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不忘来路的生动诠释,彰显了年轻人对国家、对文化的自信。作为新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奋斗者,年轻一代要把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下去、赓续红色血脉,以红色精神照亮前行之路,努力奔跑,不懈奋斗。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国集邮总公司主办的“文脉·国脉”文化大讲堂将首次走出北京,走进河南。
走进群山环绕的桐柏县新集乡磨沟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道路两旁风格古朴的民宿、农家乐,小巧精致又不失简洁大方。
中奔向振兴作者阚力王海波黄钰涵李超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新县”网络主题活动·河南站采访团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图为航拍新县红色地标英雄山”
——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在山东齐河举办”又赋予现代黄河工程以文化教育、生态旅游的功能,一座黄河生态文化城一方面科学治理造福沿岸百姓,作出了建设齐河黄河生态城的战略决策“
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要积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抓好黄河文化旅游带产品体系建设,再有是要整合体现中华文明特征的重要文化遗产资源。
婚恋难在我国社会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婚恋焦虑呈现年轻化趋势,在大学校园内,婚恋课程成为许多高校学生的“救命稻草”。很多高校婚恋相关的选修课,一经开设便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
在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三大精神”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值建党百年之际,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特推出“三大精神”红色教育线路,沿着革命先辈足迹,在河南“三大精神”发源地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