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乘着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两大国家战略对接联动的东风,“2021《海南周刊》文化学术年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琼粤对话”于12月3日在海口举行。文旅融合、金融合作、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梳理与会专家学者在学术沙龙环节的发言与观点,会发现“合作共赢”一词频频被提及。
“文化和旅游业在两地合作中,可以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广东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庄伟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国家战略所需,也是国家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高地所在,两地顺应文旅融合发展大势展开合作,将有助于两地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具体如何展开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基于文化要素协同、空间协同、企业布局协同、高端生产要素协同及制度协调等前提条件。”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晓珍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共建“人文湾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广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则从金融业角度探寻了两地协作发展的可行性。“世界上任何一个湾区或自由港,都是金融业发展的活跃区域。”刘佳宁表示,琼粤两地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为金融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来自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的马金辉教授围绕“全健康”理念,提出两地可以率先实现医疗诊断结果、医学教育的互认,实现突发疫情的共同防治,并可在动物安全监管方面展开合作,“譬如今年上半年,海南医学院与广东医科大、南方医科大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广东部分院校个别专业实现优秀本科生互派、专业学分互认,便是一个好的尝试。”
马金辉的观点得到了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自贸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锋的认同。“除了大健康产业的互联互通,琼粤两地可成立免税行业的联盟机制,同时建立两地商品交易相关会议的共办套办机制,让买家、卖家实现一程多站。”刘锋将其总结为“南货北购”“北病南医”“两会共建”,并提出琼粤两地还可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实现互识和对接。
当天的学术沙龙现场,来自琼粤两地的专家学者坦诚交流,独到的学术观点频出,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热烈的学术气氛引得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海滨现场吟诗“南海碧波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这一文化雅集于盎然诗意中落幕。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看来,琼粤两地文化相通却又各有不同,需要用对话去求同存异、寻找共鸣,他们也期待着在琼粤合作开启崭新篇章的重要历史契机下,这场琼粤对话能进一步促进两省文化联结与融合、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海南日报海口12月3日讯)
谷建全 1962年5月生,河南唐河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在职经济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公布本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新增备案专业、审批专业等内容。其中,河南省新增备案本科专业89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4个。
预计8月20日左右,西四环高架主线及郑上路—陇海路地面道路将具备通车条件,预计9月底,南四环、东四环高架主线将贯通。
为保障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安全,增强节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对糕点(月饼)一大类食品 178 批次样品进行了专项抽检,抽样检验项目合格样品 177 批次,不合格样品 1 批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2007—2009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余波远未消散,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乃至停滞;美国单边主义日趋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势头逐渐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久拖未决,难民问题逐渐扩散——全球经济发展需要新动能,国家间的合作乃至全球和区域一体化需要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40年来,解放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