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媛在工作中。 李媛 供图
中新网西安12月31日电 题:告别2021:疫情下的西安新年前夜
中新网记者 张远
告别,是为了出发。
2021年岁末,千年古都西安突遭疫情。近一个月来,西安经历了一场极其复杂严峻的疫情考验。12月9日至30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277例。这座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繁华都市,暂时告别喧闹归于安静。关注这场疫情的人们心里很清楚,这是一场“硬仗”。
“接龙”购物、核酸检测、自觉居家,是西安市民近期谈论最多的话题。保障供应、志愿服务、防控措施,是媒体连日报道最多的内容。新年前夜,在这座不复往年般喧闹的城市中,人们告别着2021年。
“告别疫情,希望新的一年一切平安,家人健康。”在西安南党社区,负责核酸采集身份核验的志愿者李媛每日穿着防护服,“朝七晚六”穿梭于社区楼宇之中。
截至31日下午14时,西安最近一轮完成1180.54万人的核酸筛查。
“马不停蹄、连轴转,确实很疲惫。”李媛告诉记者,等疫情结束,一定要给家人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担负着全国铁路疫情援助物资落地、分拨、转运重任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站,职工钟翰林和同事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全力保障物资尽快进入社区。29日,陕西首批铁路运输抗疫生活物资列车抵达,面粉、米、蔬菜等158.2吨生活物资从这里紧急转运,分拨到西安市疫情防控重点区域,保障市民生活需要。
“今晚我在单位迎接新年。告别2021,希望西安尽快战胜疫情,西安加油!”钟翰林说。
陈一凡是西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也是学校封闭宿舍管理期间的志愿者。“我负责给宿舍分发一日三餐、打开水、清理生活垃圾。累,但能帮到同学们会很开心。”每日早晨七点,陈一凡穿好防护服,就开始了清点、送餐、清理、装运等工作。
“今晚,告别元气满满的2021年,希望2022年依旧元气满满。”陈一凡告诉记者,愿生活如水,未来如诗。
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多个气膜实验室正全力运行服务于核酸检测工作。封闭式帐篷内,迪安诊断西安气膜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赵楠楠身着三级防护服,正监督着检测质量和工作效率。“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团队的力量。”赵楠楠说,2022年,长安“常安”。
西安市北二环的上林苑小区内,一位工作人员在日落时分,举着话筒、背着音响,高声喊着:“做核酸咧,小朋友做核酸咧!”“我做过了。”“好,做咧好,每天都做!”
微信朋友圈中,人们也抒发着对新年的期盼:2022,“西”望你我,“安”然无恙;万物更新,旧疾当愈;送别2021最后一缕阳光,愿来年安好。
华灯初上,西安城墙东南角上演了光影秀:“再见2021,你好2022”、“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守得云开见月明”。绚丽的灯光传递温暖的力量,鼓舞着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迎接来年的曙光。(完)
河大卫新年新形象:文化是什么
每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都让人心潮澎湃。就像此时此刻,我们翘首以盼,等待着2022年的新年钟声响起。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据“西安发布”消息,2022年1月1日,西安市公布2021年12月30日0到24时新增161例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
站在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让我们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紧密相连,唱响奋进之歌,凝聚追梦力量,努力为中国梦增光添彩。
时序以固有的节奏更迭,我们以稳健的脚步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年。
新一年的贺词,提到了很多人。也许你是那三分之一,正在浩瀚的太空“出差”;也许你是那千分之一,曾在百年盛典上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也许你是那万分之一,细心呵护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也许你是那九千五百万分之一,与百年大党一起感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个岁末,西安因疫情按下暂停键。在寒风中,选择坚守,执着而勇敢;传递温暖,平凡中有担当。有困难我们一起扛,团结就是力量,寒冬终将过去!西安,我们一起加油!
新年前夕,美国、英国、法国等国新冠疫情数据再度刷新各自纪录。一些卫生官员和专家甚至以“战争状态”“急转直下”等词汇形容当地疫情形势之严峻。
自2017年起,正商集团连续四年举办新年音乐会,以音乐盛宴致敬城市。作为年底的重磅之声,正商集团第五届新年音乐会即将在郑州正式启动。2021年12月31日21:00,正商集团第五届新年音乐会线上直播将准时举行,和等候许久的你,一起奔赴这场更轻盈的浪漫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