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杜倩 常河 苏雁 周洪双
滚滚长江东逝水,沿江人民祖祖辈辈依水而居、繁衍生息。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6年来,沿江11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场场生态保护攻坚战接连打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约47%,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绿色开发,已经让沿江城市成为令人牵挂流连的乐土。
“成为护渔人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禁捕退捕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护渔队伍中来。”
54岁的高益金,是四川省内江市的一名护渔人,他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在沱江支流大清流河沿岸巡逻,查看是否有人非法捕捞或垂钓。
成为护渔人之前的高益金以捕鱼为生。“那时候水清鱼多,一天能捕三四十斤,但捕鱼人越来越多,鱼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也打不到一条大鱼。”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长江十年禁渔的决策来了。四川迅速完成天然水域“清船”“清网”“清江”“清湖”,全面停止生产性捕捞。2020年9月底前,四川实现10257艘渔船全部停捕,1.6万名渔民上岸,通过多种方式保护了长江休养生息。
其中就有不少渔民与高益金一样,在重新择业时,充分发挥了熟悉水情和鱼类生活规律的优势,成为得力的护渔人。
为一江碧水东流,四川划定14.9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全省面积30.7%;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内新建化工园区……
目前,四川全省87个国考断面中86个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优良率98.9%,较“十三五”初增加了26.4个百分点。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消劣”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实现V类水质断面全面清零,V、劣V水质断面较“十三五”初期分别下降6.9%、5.7%。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15个纳入考核的重点湖库水质持续保持优良。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6年来,沿江各省市始终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使长江经济带发生了“绿”的变化。
“针对化工污染治理,在累计关停4400多家化工企业基础上,全省2021年又关停化工企业230家,并持续提升整治质量,年底前将基本实现沿江1公里园区外化工企业应关尽关。”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地处长江经济带下游的江苏交出了一份高“含绿量”的答卷。2021年以来,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主要支流优Ⅲ比例96.5%,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1%,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4个百分点,长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长江经济带绕不开的必答题。
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安徽省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分级管控措施;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打响专项攻坚行动、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
薛家洼一度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成为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马鞍山市对986亩薛家洼区域进行总体规划,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复江岸、建设游园步道。薛家洼从昔日脏乱地,华丽变身为网红打卡地。
以“生态”带动“业态”,从吃“资源饭”到吃“生态饭”,思路转变走出发展新路。芜湖市通过PPP等模式,与三峡集团等合作推进实施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项目,与海螺集团等合作创建“无废城市”;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生态耦合、梯度利用”新模式,把自然力转换为生产力,变“治污”为“用污”,切实把生态产业发展势能转化为加快培育壮大发展的新动能。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必须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说。
伴随着江苏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发展新动能加足马力,长江江苏段已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钻石级区域。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江苏省中欧班列线路累计开行1255列,其中8、9两月开行总量、回程数量连创历史新高,呈现持续良好发展态势。80条国际集装箱航线、100余条国际航线,形成通达世界、畅通高效、陆海统筹的物流“黄金通道”。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南通是江海通达的交汇口。南通正加紧贯通400多公里江海岸线,推动沿江沿海区域整体面貌焕新和功能重塑,力争2025年实现“1235”:一条风光秀丽、功能完善的沿江沿海最美堤顶公路全面建成;沿江沿海两块建设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总量贡献率超过20%;长江岸线生产、生活、生态比例持续优化,生产岸线占比较“十三五”末下降20%;大江大海风光带、江海风貌城镇带、沿江科技创新带等五大彩带初步形成,沿江腾退企业超120家、腾退土地面积近1万亩。
为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江苏省还高起点培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纳米材料、网络信息等领域遴选重点培育项目,开展重大设施预研筹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也成功获批,占全国总数的1/6。
风正一帆悬,发展又日新。放眼未来,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持续以底色铺就幸福生活,绘出沿江人民美好新画卷。
(光明日报北京1月4日电)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5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日前,商城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在办理的一起涉企案件中,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40万元。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篇提出,“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将采取哪些举措落实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方面,有哪些新担当新作为?如何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河南如何结合发展实际,扛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
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地方财政收支和保民生压力加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困难增多……面对诸多挑战,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密集部署,为2022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稳中求进夯实基础。
元旦期间,上海启动跨年迎新购物季,老字号创新、老街区改造,各大商圈也迎来了今年的第一波消费高潮。
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挑战,我国也没有放慢开放的步伐:扩容自贸试验区,全国已建立21个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加速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第三届进博会如期举办,助推全球经济复苏。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日前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成员结构最多元、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扬帆启航”。该协定生效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和统一的经贸规则将大幅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经营的不确定风险,也为稳定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提供制度保障,加速商品流动、技术流动、服务流动、资本流动,形成“贸易创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