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珍藏着一件褪了色的军大衣,它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大衣已经洗得发白,衣袖也因为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而变得僵硬。展开大衣,绿的、红的、蓝的、灰的……大大小小的补丁足足有296块,原有的羊皮里子多已看不出来。296块补丁,无声讲述着一代代屯垦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动人诗篇。
饱经沧桑的军大衣,印刻下时间的痕迹,也映照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伟业的序幕。一批又一批军垦战士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疆,在“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原上开垦耕种。除了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战士们还要克服异常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屯垦伊始,农具不足,就用旧兵器打造;缺乏耕畜,就肩拉铁犁,手抡“砍土曼”(一种形似锄头的农具);没有油和柴,就用盐水掺着苞谷面凑合吃……为了节约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军垦战士们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个个补丁,浓缩的是一段战天斗地的奋斗史,是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成为巩固边防、开发新疆的生力军。正是靠着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几代兵团人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新疆每3亩耕地中有1亩是兵团开垦的;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兵团,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曾经的披荆斩棘,换来了今天的黄沙披绿、稻麦飘香、果树成行、银棉如山。一座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是一代代屯垦人在瀚海戈壁铺展的壮美画卷。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褪色的是一件件衣裳,成就的是天山南北的美好生活。
一件军大衣,见证了精神的传承。“黄棉袄我的宝,春夏秋冬离不了,冬天穿它挡寒冷,夏天带它铺地隔湿潮。”面对前来参观的游客,80多岁的胡有才回忆起当年战士们编的一段话。作为最早一批参加新疆生产建设的战士,胡有才退休后又当起了军垦故事讲解员。一件件红色文物穿越时空、一个个真实故事引人入胜,让参观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通过一代代讲解员的接力讲述,红色的种子在越来越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诗人艾青这样礼赞兵团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这奇迹里,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奋进新征程,从打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中汲取精神给养,这片广袤的土地定能孕育新的更大奇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3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杨光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坚持自我革命,以钉钉子精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整治‘四风’、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规定,完善长效机制。”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老中青”三代党员各自坚守,冲在第一线,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只要社区有任务,只要居民有需要,他们第一时间到岗到位。
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
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1这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足迹迈向日月星河……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无不见证着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回顾这伟大的开局之年,从习近平这些话里感受奋斗的力量。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