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新生活 新奋斗

2022-02-02 16:05:03   来源:大河网

  滑县是产粮大县,被誉为“豫北粮仓”。这几年,滑县的蔬菜种植面积也在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一张新名片。

  1月30日,滑县慈周寨镇北李庄村,说起蔬菜大棚的收入,村民李红标非常满意:“一个棚一年能挣四五万元。”现在,他的手里有存款了,房子盖起来了,小轿车也买了,日子越来越红火。

  脱贫户王康对此感触更深。王康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成家后尝试做过小买卖,效益不好。后来村里组织村民去山东寿光考察学习蔬菜种植,他很感兴趣,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承包了3栋日光温室大棚,效益可观。现在,他又开展了农资业务,承包大棚发展育苗,每年收入一二十万元。

  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今天的致富能手,离不开好政策。自2013年以来,在省农业农村厅定点帮扶支持和驻村工作队努力下,北李庄村利用“秸秆生物有机肥”“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以115栋日光温室、100栋大拱棚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1000亩,种植圣女果、韭菜、西瓜等,目前北李庄村蔬菜大棚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省农业农村厅驻北李庄村第一书记胡兵坦言,迈向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驻村第一书记要主动适应角色变化。

  这两年,胡兵为村里干了不少“新鲜事”。

  种植大户成了专业经纪人。“我们培养了李红标、王战利两个经纪人,去年销售农产品1000万元。”胡兵介绍,他们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同时作为经纪人与其他种植户天然亲近,不会故意压价导致出现“菜贱伤农”等情况。

  培养科技示范户。北李庄村借助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共建试点县项目,在100多个种植大户中选择培养了聂书兵、韩卫乾、聂振飞三个科技引领示范户,示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变农业生产“大约摸”为精耕细作。

  搭建新平台。“近年来,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把分散的、零星的技术培训班变成固定的、常态的专家服务站。”在胡兵的协调下,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滑县工作站和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专家服务基地相继落户北李庄村。

  这个春节假期,胡兵为自己安排了不少“充电”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国家关于‘三农’的大政方针在农村如何落地实施?驻村第一书记需要增加农业政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乡村治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小镇经济有了新气象

  □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萌萌 本报通讯员 董曙光 石海波

  “从早上5点开始,炸到晚上12点,一天七八千斤,有时候能达到万把斤。”1月31日上午,沁阳市柏香镇元旦驴肉坊的老板张满荣一边娴熟地炸驴肉丸子,一边说。

  “柏香驴肉”在沁阳市乃至周边县市有着响当当的名气,逢年过节,好多人都要来到柏香镇买些驴肉、驴肉丸子等,款待亲朋好友。

  在元旦驴肉坊,记者看到,虽已是除夕,十几名工人还在不停忙碌,三口油锅里的驴肉丸子香气四溢,前来购买的顾客将柜台围得水泄不通。

  元旦驴肉坊有着数十年的历史,由于食材好、品种全、口味佳,来这里的大都是回头客。

  “我是元旦驴肉坊的第三代传承人,我们主要卖驴肉丸子、驴肉。我们的产品经常获奖,这不,最近‘沁阳十味评比’,我们店又榜上有名。”张满荣说。

  据了解,柏香驴肉兴起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几百年间,乡民们肩挑、车推,将香气四溢的柏香驴肉经营到怀庆府的角角落落。而今,驴肉已成为柏香镇一个响亮的美食招牌。

  近年来,柏香镇党委政府围绕发展“驴产业”下足了功夫,每年都会举办柏香驴肉饮食文化节,对毛驴养殖、驴肉产品加工在土地、政策、服务上优先倾斜支持,推动发展毛驴养殖,还对辖区内近200家从事驴产品精深加工的商户进行诚信教育,保证驴肉制品的质量和柏香驴肉的信誉。

  统计显示,2021年,柏香镇肉驴出栏达8000头,驴肉产品总产值达6.5亿元。

  “我们力争到2023年,将柏香镇肉驴产业建设成为产业链完整、功能完善、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引导和促进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全镇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富农产业强镇。”柏香镇镇长陈威说。

  小提琴奏响生活新乐章

  □河南日报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 本报通讯员 张鑫

  一间别致的工坊内,几名匠人师傅促膝而坐,屏气凝神,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一块块木料“变身”成一个个优雅的提琴琴头……

  2月1日,大年初一,在确山县竹沟镇的金鸣乐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加紧完成出口订单。

  “确山的提琴是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深受外国客商青睐,我们公司去年销售了大中小提琴1万多把。”公司负责人王金堂言语中满是自豪。

  一个山沟沟,如何“长”出制琴产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确山农民到北京的提琴工厂里打工,其中一些人能吃苦、悟性高,成为制琴“匠人”,还有人逐步创办了自己的制琴企业。确山县委、县政府得知确山制琴匠人有意回乡发展时,主动上门对接,欢迎家乡人回乡创业,形成了一股提琴企业“回流潮”。

  确山县政府坚持“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企业缺少什么,就补充什么”的原则,努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助推企业成长壮大。目前,确山县制琴及配套企业发展到144家,从业人员2600多人,产品涵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贝司及配件等30多个系列、400余种型号,年产提琴约40万把,占全国提琴总产量的30%左右。

  为进一步培植本土叫得响的品牌,确山县深入实施提琴品牌培育战略,主导注册了“竹沟·德韵”提琴国际商标以及“琴皇”“浩韵”等十几个品牌,打破确山提琴产品有规模、无品牌,有质量、无内涵的困局,让确山提琴在全国叫得响、在世界有影响。

  与此同时,确山县还提出了提琴文化培育战略,推广确山提琴文化,引起“提琴热”,培养“提琴迷”,仅竹沟镇就有10余名制琴工人子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知名度。在竹沟镇建设集生产、展销、演艺、研学、文旅于一体的提琴文化产业园,努力把确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中高档提琴生产基地,把‘确山提琴’这张新名片打造得更加亮丽。”确山县副县长蒋亚伟说。

文章关键词:&rdquo,&ldquo,提琴,驴肉,发展 责编:路风浩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