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赛事紧张激烈进行中,残奥健儿用自己的不屈精神感染所有人,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努力,数千志愿者也在为残奥会的成功默默付出。
大型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大批志愿者的功劳。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有9000名志愿者投入服务,包括19名残疾人志愿者。其中12位残疾人志愿者坚守岗位,从冬奥服务到冬残奥。
这12名残疾人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涵盖了高校学生、退役运动员、医生、教师、社区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等等。他们中间,有人是学校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有人连续10年服务北京马拉松,还有人持续为各种大型赛事活动提供医疗急救保障服务。经过培训选拔,凭借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和专业技能,这些特殊的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站在北京冬奥和冬残奥的赛场和服务区。把周到的服务留给赛场,将“小雪花”的力量汇聚。
“我们虽然会有一些缺陷,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想做到和常人一样的事情。”志愿者王梓博接受采访时说。残疾人也能发挥价值,他们克服自身的重重困难,把自己的“痛”转化成对世界的“爱”。冀鲁豫作为张家口赛区志愿者中唯一一名残疾人,她虽然肢体残疾,但一心想为家乡做贡献。面对为什么会想着来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她直接地说:“就是想为家乡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残疾人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和其他志愿者没有不同,一样有“力量”,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灿烂的微笑中写着自信和热爱,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除了自身努力,残疾人志愿者能够服务冬残奥与场馆的“无障碍”息息相关。按照无障碍指南要求,国家体育馆从冬奥会场馆过渡到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升级了无障碍卫生间、厕位和无障碍电梯,增加了无障碍座席。这些设施既保证了运动员能够顺利完赛,也让残疾人志愿员可以更好服务。但这只是开始,“无障碍”不止在场馆,未来也会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残疾人志愿者是赛场之外另一道风景线,是一张张特殊的名片,把便捷、适宜、温馨而专业的服务带给观众,带给运动员。曾经他们被社会帮助,现在他们回报社会。目前12名残疾人志愿者在9000人的志愿大队伍中还是少数,未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共同建立包容的美好社会。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驻马店市第十小学的教师志愿者走进了泌阳白云山,开展了“青山绿水 关爱自然”活动。
近日,驻马店市第十五初级中学团委在三楼会议室举行“学习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 文明实践周志愿者服务启动仪式,副校长田冬冬、政教处、团委相关老师出席本次会议。
3月4日上午,驻马店市第十中学学雷锋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本部五楼会议室举行。
3月4日,驻马店技师学院团委、电气系、经贸系、职业高中部师生共50人到确山县竹沟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志愿者活动。
3月4日,汝南县财政局在古城大道开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法治宣传”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血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献血的人员严格遵守秩序,认真聆听献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井然有序地完成填表、检测、采血、发证等一系列流程。
3月4日,汝南县残联党组书记袁学章深入到老君庙、韩庄、梁祝、南余店等乡镇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2022年3月4日开幕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全球残疾人体育盛会,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残疾运动员,中国残疾人体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必将推动国际残疾人体育运动“一起向未来”。
舞蹈表演、书画展示、旱地冰壶、VR滑雪机器体验……2月22日,北京市西城区的新街口冬奥文化中心用一场特殊的社区活动迎接冬残奥会的举办。其特殊之处在于,参与活动的都是来自新街口街道的残疾人。
央广网北京3月3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 韩雪莹)3日是世界听力日和全国爱耳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有19名赛会志愿者是残疾人,其中包括听力障碍人士。他们如何参与志愿服务?在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 王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