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不忘本来,开创未来——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情怀
辛识平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宣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守正创新中开拓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守护民族文化之根脉,饱含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责任。在河北正定保护元代名碑,在福州城市建设中保护“三坊七巷”,在浙江关停石矿保护良渚遗址,习近平一直注重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加强自然遗产的保护;从推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对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的思考和实践不断深化。在总书记的引领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国民教育和百姓生活,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从历史走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觉,践行“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肩负起庄严使命:“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运用中华文化之精髓,见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自信。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传统,赋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伦理的力量,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激励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通与运用、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吸纳与借鉴、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升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不仅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复兴事业注入强大思想力量,也为破解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铸就民族精神之魂,凝结着对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底蕴的深邃思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是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还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培元、凝神铸魂,不断增强国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读懂习近平总书记深沉的文化情怀,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厚植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必将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近日,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工业街道办事处在宜春苑社区党员活动室开展了一场趣味剪纸活动。
她是“80”后,是三次登上“最受患者信赖的河南百佳医生排行榜”的中医儿科专家。重症患儿父母放弃治疗时,她顶着压力劝家属再给她两天时间,最终带孩子成功“闯关”。她坚守中医情怀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常识,十年从未间断。她,就是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儿科医生张景佩,恪尽职守,温柔纯良,默默传承弘扬着中医药精髓,十年如一日,玉兰般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绽放。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将一批黄河流域、长城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第七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点保护这些反映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传统文化。
5月11日,由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5月11日下午,光山县文殊乡花山、东岳、南王岗、文殊等四个村级文化社成功通过经县文广旅局的验收,标志着文殊文化发展迎来了春天,群众家门口办起了“文化大宴”。
西平县重渠乡武海小学于5月11日成功举办了2022年春期学生规范字书写比赛
王立峰,66岁,息县人,“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候选人,被学生当作“亲人”,被新机制老师视为“偶像”。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风霜,这位44年教龄乡村的老教师,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书写了自己的“红烛”人生。
在夏初人心思进的激昂时刻,为庆祝第111个国际护士节,5月11日,南阳医专二附院举办了“5·12护士节优秀护士表彰大会”及以“传承国粹,弘扬中医”为主题的中医文化宣讲大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