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假期,各个户外景点迎来久违的大客流。
在徐汇滨江区域,截至17时许,当日累计客流量超过8万人次;在黄浦新天地商圈,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已翻倍……
相较以往,出游市民都有共同的动作——扫描“场所码”或“数字哨兵”。扫描后,市民的健康码颜色、72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立刻跳出,是否符合场所防疫要求一清二楚。
以数字化手段规范推进疫情防控相关应用场景,是5月24日通过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决定明确,上海运用治理数字化功能,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即“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等核验措施),核验个人健康信息。出入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场所的人员应当按照规定主动接受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相关场所管理者、经营者应当按照要求开展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工作,发现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动处置。
以数字化方式、大数据手段厘清人口数量、理顺千头万绪,在上海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邵军介绍,在场所发生疫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或密接者的扫码记录,快速关联到其他扫描过该“场所码”的人员,便于相关部门迅速开展流调,精准排查。
目前,上海各公共交通工具和医院、商超、小区、企事业单位等,均已张贴“场所码”。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当前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阶段,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为规范推进“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等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提供法治支撑。同时明确,信息核验中采集、处理个人疫情防控信息应当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需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
随着一批重大标识项目相继实施,谋定而动、创意引领、团队进入、数字先行等务实举措纷纷落地,我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逐步走深走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品牌叫得更加响亮。
6月3日,微信圈群流传一则聊天记录称“虹口昨天(6月2日)48人确诊,拉走4栋楼的人,但通通没报,家里有啥需办的事,尽早去办掉”。
6月4日下午,北京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355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通报,6月3日00:00~24:00,北京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含1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综合消息:中国国家卫健委3日通报,2日中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37例,其中境外输入17例,本土20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20例,其中境外输入66例,本土54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这两天上海疫情多点零星散发,对此,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将完善便捷灵敏的发现机制,优化及时高效的处突(处置突发事件)机制,建立动态调整管控机制并推动形成自觉自律的自我健康管理机制。
中新网上海6月3日电 (张践 刘望)6月3日上午8时12分,正在酒店隔离的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领队江城医生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陌生电话,主叫人系援沪期间受到江大夫团队救治过的新冠肺炎患者——46岁的曾先生。在电话中,曾先生对江大夫团队致以节日的问候,祝援沪医疗队端午安康,空了来上海做客。并表示他全程地陪同,游上海风光,品沪上美食。
随着疫情总体持续稳定向好,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下降,北京疫情防控转入动态清零阶段。3日举行的北京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目前,除丰台区、昌平区、朝阳区外,北京其余13个区和经开区已连续七日以上无新增社会面病例,14个区和经开区已按照分区分级动态实施社会面防控措施的要求,除封(管)控区的人员外,已陆续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接下来将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布局:一是完善便捷灵敏的发现机制。立足早发现,建立健全“核酸+抗原”“场所码+数字哨兵”“发热门诊+药店”的综合监测体系,构建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可疑苗子事件。
东方网记者程琦5月31日报道:随着上海疫情的有效控制,一张张城市商业“名片”正重拾烟火气。记者从百联股份获悉,6月1日起,百联股份旗下在沪商场将全面恢复线下营业,阔别已久的城市商业以热忱之心与井然秩序迎来有序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