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数量均为世界第一。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共18项,其中,6项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6项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确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9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这些遗产有效保护了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森林、湖泊,最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同时,18项遗产地还保护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为当地带来每年超过140亿元的旅游直接收入。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主要是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投入保护力度,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司副司长 严承高: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0 年世界遗产展望》对全球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权威评估报告显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中国比例为89%,全球处于危急状况的7%,中国为零,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整体保护状况明显优于国际平均水平。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开展多项宣传推广活动,并提出“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三项活动口号。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跟随习近平感悟非遗之美
6月11日,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报道,汛期到来,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较为常见。据预测,今年汛期,河南省防汛形势严峻。
关于文化传承、文明互鉴,习近平念之系之。十年来,总书记多次走进博物馆,探访古村落,推介非遗文化,讲述多姿多彩的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郑州市郑东新区教文体局联合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同举办了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线上直播活动。
在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底蕴,勃发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今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宝贵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通过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从10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也就是100个人里有25个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
6月10日,在2022年全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商丘市梁园区举行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宣传活动。活动由梁园区文化旅游局举办,梁园区文化馆、荣宝堂艺术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