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北京云居寺珍藏有22000多卷明代纸经古籍和7000余块清代御制木经板。让我们一起去到北京云居寺,看一看文物古籍的最新修复成果。
近日,北京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组建的修复团队完成了云居寺第一期文物修复工作。本次修复工作历时三年,共修复468册明代纸经古籍、500件清代御制木经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胡东波:分析这些纸张是用什么材料、工艺做的,也是在保护修复中我们尽量以原材料、原工艺来对古籍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专家介绍,古籍修复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珍贵历史文献,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不是单纯追求书籍修复后的完整和美观。如今,古籍修复流程更加严格规范。专家团队通过检测了解古籍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类别,制定修复方案,选配纸张、进行补缀、修复……更好地实现“抢救为主,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等古籍修复原则。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张平:给古籍“续命”最优的方案就是要最少干预,修复的过程还要“可逆”,往古籍上施加的材料,可以把它取下来,不能说一劳永逸,后人再修的时候,对古籍产生了新的伤害,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珍藏有石经、纸经、木版经等3万余件馆藏文物。接下来,云居寺将进行修复后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并继续开展第二期古籍保护修复工作。
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 王得军:完成了共734卷云居寺明代古籍纸经的数字化无损采集、存储保护,加强了珍贵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为打造365天不落幕的云居寺博物馆搭建了数字化的平台,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开展多项宣传推广活动,并提出“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三项活动口号。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2年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跟随习近平感悟非遗之美
6月11日,北京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362场新闻发布会。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通报,截至目前,涉天堂超市酒吧疫情已判定密接6158人(含同时空人员),次密接901人。
6月11日,北京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362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通报,6月9日00:00~11日15:00,涉天堂超市酒吧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115例感染者,涉及14个区和经开区。
6月11日,北京市召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362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通报,6月11日00:00~15:00,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46例,朝阳区24例,西城区、通州区各4例,丰台区3例,东城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大兴区各2例,房山区、昌平区和经开区各1例。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郑州市郑东新区教文体局联合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同举办了以“文化传承,大河先行”为主题的线上直播活动。
在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底蕴,勃发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6月9日0时至24时,北京新增7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6例无症状感染者,无新增疑似病例。治愈出院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