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
在浙江省杭州余杭,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这里的历史遗存类型丰富、格局完整,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工作。2020年9月28日,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推动下,考古工作者扩大视野,从距今13万年的四川皮洛遗址发现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的手斧、薄刃斧组合,到仰韶早期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石雕蚕蛹,从距今3万年的贵州招果洞遗址发现种类丰富、磨制精美的骨角器,到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史前最早最大稻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考古项目顺利开展,为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关键问题,提供珍贵实物证据,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从2020年底发掘至今,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上万件精美而神奇的新出土文物,再次震惊世人。几十家国内考古领域的顶尖实验室和优秀团队在充分开放的合作机制下,利用体质人类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手段,共同参与考古发掘,为中国开创全新的考古模式。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目前,全国文物系统首个先进计算中心在云冈落成,利用文物数字化等预防性保护手段,59000余尊造像的信息采集工作全面展开。
文物古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党的十八大以来,考古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提升古迹遗址和珍贵文物的保护和数字化水平,数字长城、数字故宫等线上虚拟展示让公众足不出户看文物、学历史。遗址遗迹富集的重点地区考古机构文物保护、存储、研究能力增强。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活化利用、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6月10日,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斗勇,副总裁陈烨,影视制作中心主任、学咨教育执行董事张颂扬,学咨教育副总经理李海峰共同前往河南影视集团下属公司河南学咨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调研,督促“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学习进行时|一起感悟习近平保护长江的决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曾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阐述不同文明间相互借鉴学习的意义。这句话出自何处?有何深意?看动画,一起来跟总书记学用典。
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全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拉开帷幕。展演展示、互动体验、产品展销……越来越多非遗项目线上线下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总书记的到来,让四川干部群众备感振奋,大家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跟随习近平感悟非遗之美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考察调研足迹几乎遍及全国的主要农区。我们常常能看到他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问粮事。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反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仲夏六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开启今年第5次国内考察。
今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宝贵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6月8日给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全体学员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