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用心用情提供就业服务,精心暖心做好就业指导成为各部门、各高校和广大用人单位的共识。
做到用心用情、精心暖心,需要迎难而上,做到更积极、更主动。当前,就业压力不仅体现在岗位数量,还体现在结构性矛盾。如何迎接挑战、破解难题,需要各部门、各高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举措,既要主动“走出去”,通过实地走访、视频沟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机会,也要主动“请进来”,为企业进校招聘创造有利条件,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求职机会。唯有进一步挖潜创新拓展岗位资源,才能推动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做到用心用情、精心暖心,还需要主动开拓思路,做到更智慧、更开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发生较大变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就业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停留于过去的老思路、老办法,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新需求,因时而动、应势而行、主动求变,是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的关键。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岗位共享机制,持续推动平台与社会招聘机构、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互联共享,才能更好适应线下求职转为线上求职的变化,才能通过“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让求职和签约更便捷、更高效。
做到用心用情、精心暖心,还需要时刻关心关注毕业生的思想动态与就业进程,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用真心和真情提供更有温度的指导与服务。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当然,对于广大高校来说,应充分认识到,精心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关注用人市场变化、聚焦岗位需求趋势,不仅是立足当下,带动学校全员联动促就业、拓岗位的暖心之举,也是着眼长远,推动高校聚焦社会需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的必要探索。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宏观经济。尽管形势复杂严峻,但只要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和广大用人单位综合施策、深度挖潜、做细做实,做到用心用情、精心暖心,就能够助力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稳住就业大局、夯实民生之本。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9日 05 版)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了1076万,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河南省政府目前印发《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推出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拓宽渠道增就业、抓重点群体保就业、强技能培训促就业、优就业服务帮就业、压实责任抓就业等六方面十六条措施。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在国际形势、国内疫情持续影响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6月15日,上海推出“潮涌浦江 再启征程”——2022“海聚英才”系列活动,启动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云选会,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延揽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式向各类人才发出“求贤帖”和“集结号”。
2022年高校毕业生夏季就业双选会将于6月17日(周五)上午在大学路二七万达室内举行。
“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一句句嘱托语重心长。
同济大学4月以来,先后与上汽集团、华为、中兴通讯、中铁上海工程局等用人单位开展多场访企拓岗校企合作交流会;与跟学校长期合作的重点单位建起了校企“简历直推微信群”,面向今年仍有招聘计划的单位和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匹配。
“阿姨,您的姓名、年龄、住址都和我说一下。”走进吉林省白城市一所家政公司,行政助理方明明正在录入月嫂信息。她的办公桌上,摆着关于工作技能的书籍,书页的边缘贴满了便签条。“工作不忙的时候,我就会自学一些技能,本领更强,底气也更足。”方明明说。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郑州职业介绍中心联合52就业网承办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职’在河南--郑州就业见习单位云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大型线上云视频招聘会”将在6月17-18日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