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一九六二年,八月中秋月儿圆。满天星星乱眨眼,尉氏城电灯亮闪闪。从正南来了个骑车的,来到县委大门前。大门前下车一说话,原来是老焦下乡转回还。老焦的名字叫裕禄,老家在山东淄博县……”
8月15日,在尉氏县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如今的尉氏县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一曲小仪凤三弦《焦裕禄补戏票》曲声悠扬,久久飘荡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屋上方。这首1965年创作的戏曲,如今已上演了千余场。
据《尉氏县曲艺志》和《中国曲艺志・河南省卷》记载,清末艺人李建瑞自创的三弦书开始时只是自唱自乐,由于他的三弦书唱腔优美,而且唱词高雅文明,故名“小仪凤三弦”。
小仪凤三弦第四代传人张天祥1962年开始学习曲艺,专攻小仪凤三弦、河南坠子。张天祥学艺期满后,从1979年至今举办了多期曲艺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曲艺人才。
张天祥告诉大河网记者,不准看白戏是焦裕禄教育子女和广大干部树立表率的典型范例,正是有了这件事,才有了后来的“十不准”,而从1965年以曲艺这一形式宣传这段故事的只有尉氏小仪凤三弦《焦裕禄补戏票》,因此在纪录片《好家风代代传》中引用这种曲艺形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有利于宣传焦裕禄,歌唱焦裕禄,因为我们党需要焦裕禄,人民更需要焦裕禄。
尉氏是焦裕禄精神的锤炼地,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展示了焦裕禄在尉氏生活工作六年时间的点点滴滴,这六年也是“工作最危险、生活最艰苦、经历最丰富”的六年,是焦裕禄的第二故乡。
焦裕禄同志1964年与世长辞,尉氏县曲艺创作者牛秉旺(已故)于1965年就完成了《焦书记补戏票》的唱词创作并发表在当年的《河南日报》上。仪凤三弦第三代传承人靳自立(已故)将该词谱曲,并由弟子张天祥表演。
据张天祥先生回忆,1965年初,《焦书记补戏票》排演完成后,开封地区文化局成立曲艺团,在所属11个县市巡演,群众对该曲目反响强烈,成为当时每到一地必演的经典曲目。
据悉,小仪凤三弦现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全国只有传承人张天祥先生仍在继续坚持演出。(宋向乐 马绍坤 魏凯)
在泡桐旁,肩披外套、双手叉腰、面露笑意、目视远方——这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成为人民心中焦裕禄同志的经典形象。
重温历史忆初心,传承精神担使命。为缅怀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和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8月13日,大象新闻记者专程赶到焦裕禄精神锤炼地——河南省尉氏县,探访焦裕禄在尉氏县工作时的2000多天,倾听其生前同事侯文生及劳动楷模王小妹讲述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近日,开封市税务局举办“争做新时代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人”文艺展演,展演通过合唱、小品、舞蹈、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表现开封税务干部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1116平方公里的河南兰考土地上,人们永远记得长眠在焦桐树下的英雄——焦裕禄。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焦裕禄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兰考: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使命
追思焦裕禄|归来看看,此水此山此地
8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日报社等单位主办,山东省、江苏省、辽宁省等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省份网信办共同参与的“‘赶考路’上再寻焦裕禄”全国网络媒体采访活动在开封兰考正式启动。
作为宿迁人,笔者在青少年时就知道焦裕禄这个光辉的名字。当年的课本上有穆青等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节选,“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句话让笔者终生难忘。作为宿迁人,直到几年前在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时,才知道他曾和宿迁有过关系。宿迁是焦裕禄一生中的重要坐标,对于焦裕禄精神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焦裕禄两份珍贵手稿,8月10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书画展”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