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2022-11-08 10:11:12   来源:光明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依法治国单列并重点论述,进一步凸显了法治的重要地位和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两个重要平台。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构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模式。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法治社会治理工作中。通过法治和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深化企业行业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评价奖惩机制,抑恶扬善;积极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强化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的社会责任。加快居(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法治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治安、向党组织和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的机制,着力培育社会主体主动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各方融合的共治合力。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滋润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社会建设,融入法治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华传统美德是法治社会文化的源头活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能量、正效应、正风气。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培育全社会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的重要基础是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狠抓不放,率先突破。全社会普法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要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逐步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引导全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在引导和疏导上持续发力。不同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刚性要求,法治社会建设更倾向于韧性治理。法治社会的韧性治理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和公证等预防纠纷发生的法律制度,比如通过律师参与鉴证、听证、重大事项决策等活动,能够有效预防风险和法律纠纷;公证制度能够固定证据、明确权利义务来保障民事法律关系的有效性。预防性法律制度建设还包括通过人民调解法、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防范各类矛盾纠纷升级,这类法律制度能够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法治社会的韧性还体现在对困难群体的关怀关爱上,关注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关爱帮扶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都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法治社会建设是一个鲜明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系统工程,要守宪法法律之“正”,创体制机制之“新”,在法治轨道上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要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难题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苦练法治内功,展示法治伟力,筑牢法治根基,逐步提升法治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文章关键词:社会,国家,法治,基础,构筑 责编:邵恰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