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柳州电 题:广西工匠二十余载于一线打磨“中国精度” “炼”成复合型人才
作者 李娇阳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曾是生产车间里的一名普通钳工,如今,他的手工锉削精度能达到0.005毫米。“换句话说,误差约是半根头发丝那么大。”郑志明笑道。
对于“工匠精神”,今年45岁的郑志明有自己的理解:“热爱工作岗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且能持之以恒,争取把手中的零件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在生产一线工作20余年,这也是他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总结。
1997年,郑志明从职校毕业,入厂成为一名钳工。他记得自己毕业后定下的第一个目标,是成为一名高级技师。为此,他不吝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缩小毫厘误差,日复一日地钻研,终于练就精湛的钳工技术。
当目光从面前的器具移开,放眼整个生产车间,郑志明看到工友们辛苦地重复手头工作,车间的生产效率却没有提高,便动了研发设备的念头。
郑志明还保留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他和工友共同研发的第一台自动环焊设备。这台诞生于2005年的设备至今仍在正常运作,其工作效率与3个工人相当。
“以前大家都觉得,发明创造是领导才需要做的事。”郑志明回忆道。在基层工作的他后来参与了很多设备改良与研发的工作。在生产一线,用机械代替人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是大势所趋,而在研发环节,人的作用更为凸显。为了研究更复杂的设备,郑志明又自学了设计、建模等课程,扩宽专业领域,成为多项技能傍身的产业复合型人才。
后来,郑志明成为公司的特聘技师,跻身大国工匠的行列,收入与公司中层人员相当……这一切在他看来都颇有水到渠成的意味,他觉得,他只是在尽力完成好自己分内的事。回望当初,他比想象中走得更远。
今年,郑志明身着标志性的蓝色车间工服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中共二十大代表参会。此时距离他初入车间已经过去25年。25年间,“五菱神车”遍布中国乡镇,成为致富工具之一;新能源汽车畅销海内外,成为路面的新潮流。
柳州市是“新能源汽车之都”,随着产业发展,汽车生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面向人才需求市场,职业院校更加重视产教融合。在此背景下,郑志明受邀成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企业导师,负责带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实操技能。
在课程上,郑志明将实操与理论相结合,在实训场地进行授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并树立个人目标。他感叹地说:“学生们现在学习的理论知识比我们那个年代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高实操能力。”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校长苏敏表示,“郑老师非常自信,他作为导师,给学生带来的首先就是这份职业自信。职业教育不唯分数论,而是给学生提供平台,帮助他们发挥特长,用技术重塑信心。”
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学校会根据企业、产业的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学生从入学起,便会在学校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找准职业方向。”苏敏说。
每年,广西的职校迎来一批新生的同时,也有一批学生从此毕业,如当年的郑志明一样,走进工厂车间一线,成为正式的技术工人。对于他们,郑志明建议:“虚心学习,做好基础工作,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大象新闻
大象新闻
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他的回忆录《红旗渠建设的回顾》里写道:“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是当初红旗渠工地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小伙子长得很英俊,高个子,在工程技术上是挑大梁的……我对他的印象最深。”
2021年2月,牛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乌蒙深处,江岸边,总书记陷入了沉思:“从这里的悬崖峭壁,就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 乌江,贵州人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英雄河”。悲壮的湘江战役后,红军进入贵州,来
11月9日下午,一列满载家用电器和IT产品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从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鸣笛启程,将经二连浩特出境后,驶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这标志着中欧班列(中豫号)再添新线路,使境外直达站点增至20个。 据介绍,中欧班列(中豫号)中国郑
顶端新闻首席记者 张逸菲/文 记者 宋若旻/图 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269号院,是郑州交运集团的一个老家属院,只有两栋楼,平时大门没人值守,10月疫情突发,院里的老党员和退休干部自发站了出来,其中有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一个穿上红马甲,带头在
大象新闻
一巴掌打碎了前程!据报道,针对“幼儿园小朋友闹矛盾,对方家长上门掌掴小孩并推倒老人”一事,南京警方近日发布通报称,鲁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儿子头皮被戳破,鲁某某心疼不过,怒气冲冲讨说法,这是人之常情。这事搁在谁身上,恐
11月8日深夜,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两名男子追赶一名女子,将其追倒在地。由于道路临近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男生宿舍,被多名学生隔墙高喊后,两男子放开这名倒地的女子。11月9日,金堂县公安局栖贤派出所工作人员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双方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