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医生的良心记录:拒收红包18年

2015-09-15 10: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9月14日电 医生收红包是改进医德医风的一块绊脚石。然而,在太原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有这么一批医生,用18年的坚守,退收红包超过百万元。近日,记者走访该医院,医务工作者表示,这是大家都该坚持的医德底线,“不能让白大褂上有污点”。

  6个笔记本 3700余条良心记录

  在太原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烧伤科,记者看到6个大小不一、新旧不同的笔记本。第一本只有32开大小,泛黄的封面已经破损。翻开快要掉下来的封面,记者看到1997年1月21日的一则简短记录:“霍旅政退还病人300元红包,在周五会议提出表扬。”

  “这是退还病人红包的第一条记录”,烧伤科副主任朱国强介绍说,“医院政治处的工作人员做过粗略统计,从那时到今年9月初,这样的记录共有3700多条,总金额超过百万元。”

  记者翻阅这6本“红包冲抵住院费用登记簿”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红包金额多是两三百元,到近几年以单笔两三千元的居多,甚至有5000元的记录。而登记簿的内容也从最初的一句话简单记录,细化到现在写明患者姓名、红包金额、医生姓名、收红包时间、交住院押金、单据号等详细情况的整齐表格。

  “十几年里我们在不断摸索,主要是为了方便核对和内部管理。”长期负责管理登记簿的烧伤科护士长付丽说。

  超百万的红包是怎么退的?付丽介绍说,病人一般在住院头几天给主治医生送红包。为稳定病人情绪,医生暂且收下红包并到护士长处登记详细信息。然后,由护士去财务部门把红包的钱转为病人的住院押金。“这是瞒着患者的,等病人出院时在‘红包冲抵住院费用登记簿’上签字后,再拿着押金条抵消住院费。”付丽说。

  18年坚持 从一科室推广到整个医院

  “医生不收红包,有些病人便错以为嫌少。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医生没时间跟病人家属解释,只能采取这种折中的办法,先收下,再冲抵住院费。”红包冲抵住院费用的发起人、烧伤科主任冯晋斌对记者说。

  冯晋斌回忆说,在1997年的一天,一位全身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被送到烧伤科,情况紧急需要立即手术。进手术室前,病人家属给冯晋斌硬塞了500元钱。为了节约时间和让家属心安,他暂且把钱放进口袋。手术后病人进入正常治疗环节,冯晋斌便将500元钱充进了患者的住院费。事后,科室职工一商量,觉得是个好办法。从此,难以谢绝的红包充进住院费的做法便在该科室坚持下来。

  “能坚持下来,主要是因为烧伤科一直有不收红包的气氛。”冯晋斌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的烧伤科老领导便以身作则,“登记簿只不过把这种习惯具体化了。”冯晋斌接棒后,更是把退红包的制度细化、固定化。“有领导带头,下面的人就不敢太过分,气氛慢慢养成了。”

  付丽说,医院的回访制度也起到监督作用。“医院在病人出院后,会回访住院期间的情况,是否有医生收红包几乎是必问的事项。这客观上约束了医生的行为。”

  自2013年开始,红包冲抵住院费用登记制度开始从烧伤科推广到整个医院。医院政治处主任芦大伟介绍说,2013年全院红包充进患者住院费金额达33.01万元,2014年是33.7万元。

  “不能让白大褂上有污点!”

  “医务人员拒收红包是份内的事,对于医生来说,把病人治好,让他健康地走出医院,才是最高兴的事情。”烧伤科主任冯晋斌说,“医者父母心,我们理解患者用送红包的形式,表达渴望得到全力救助的心情,但医生收了红包就打破医德底线。不能让白大褂上有污点啊!”

  经过多年坚持,医院的正能量不断汇聚。记者在医院遇到一位拒收红包的实习生,这名实习生坦然告诉记者:“进修不仅要学习医术,也要提升医德,带教老师为人师表,我们当学生的更要积极向好。”

  在医院病房,记者看到正陪老伴住院的太原市民张爱玲。这位50多岁的妇女一谈到烧伤科的医生护士便赞不绝口。“第一次来这家医院时给大夫悄悄塞了几百块钱,没想到人家给垫了住院费了。这次来住院,我就没想送红包的事,这里的大夫心好。”

  “决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被人戳脊梁骨。我们不收红包,站得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院长房树志对记者说,“红包冲抵住院费登记簿变薄了,收到的锦旗、感谢信却多了;退的红包总金额降低了,患者对医院满意度却高了。”

  从数据上看,2015年上半年全院累计退红包9万多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降低了32%。“这说明红包在减少,医患之间的信任在重建。”房树志说。(记者 王井怀)

责编:谢瑜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