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 正文

别了,“苦水”!

2020-06-17 09:08:02   来源:新华社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茶客在品茶(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茶客在品茶(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上个世纪90年代,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一位农民在一处涝坝边取水(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桥 摄

  上个世纪90年代,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一位农民在一处涝坝边取水(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沈桥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这是新疆伽师县干部职工工资条上的特殊一栏——保健费,每个月9元,当地人称之为“苦水费”(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这是新疆伽师县干部职工工资条上的特殊一栏——保健费,每个月9元,当地人称之为“苦水费”(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游客和当地茶客边品茶边休闲(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游客和当地茶客边品茶边休闲(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新疆和田县布扎克乡布扎克村村民买吐送·巴克在家中喝茶(2019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新疆和田县布扎克乡布扎克村村民买吐送·巴克在家中喝茶(2019年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68岁的艾比布拉·托合提在用葫芦接水(5月21日摄)。葫芦是南疆乡村常见的取水容器。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68岁的艾比布拉·托合提在用葫芦接水(5月21日摄)。葫芦是南疆乡村常见的取水容器。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老板买买提·吾斯满正在休息(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老板买买提·吾斯满正在休息(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喀什地区城乡供水总水厂里,工作人员阿卜杜萨拉木·托合提玉苏普检查净化水设备(6月8日摄)。这些安全水将通过近112公里的主管道直达伽师县,供应当地居民用水。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喀什地区城乡供水总水厂里,工作人员阿卜杜萨拉木·托合提玉苏普检查净化水设备(6月8日摄)。这些安全水将通过近112公里的主管道直达伽师县,供应当地居民用水。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68岁的艾比布拉·托合提(左)与家人一起休息喝茶(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68岁的艾比布拉·托合提(左)与家人一起休息喝茶(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这是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一处废弃的涝坝(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这是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布扎克村一处废弃的涝坝(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喀什地区城乡供水总水厂里,工作人员检查经过多次净化处理的安全水(6月8日摄)。这些安全水将通过近112公里的主管道直达伽师县,供应当地居民用水。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喀什地区城乡供水总水厂里,工作人员检查经过多次净化处理的安全水(6月8日摄)。这些安全水将通过近112公里的主管道直达伽师县,供应当地居民用水。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当地居民司马义·达吾提正在喝茶(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当地居民司马义·达吾提正在喝茶(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在新疆喀什地区城乡供水总水厂里,工作人员检查清水池工作情况(6月8日摄)。这些安全水将通过近112公里的主管道直达伽师县,供应当地居民用水。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在新疆喀什地区城乡供水总水厂里,工作人员检查清水池工作情况(6月8日摄)。这些安全水将通过近112公里的主管道直达伽师县,供应当地居民用水。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6月麦熟,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因夹于大漠和大山之间、终年干旱少雨,千百年来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难寻一口干净水。涝坝水、苦咸水,曾让这里的人们贫病交加,却又无力舍弃。当地群众病在“水”上,穷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昆仑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绝非易事。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家不惜代价保障新疆贫困地区饮水安全,这一惠民工程建设迅疾提速。

  阿克苏、克孜勒苏、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村庄,流向昆仑山牧区,流向帕米尔高原乡村。如今,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配备了水处理设备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厂分布在沙漠绿洲大小乡村。

  今年夏季,以伽师县为主的最后1.53万人喝上“放心水”,一场历史性巨变正在发生: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家家接通自来水。这也意味着,南疆千万人口在水与沙、甜与苦的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新华社记者关俏俏、赵戈、张钟凯、张啸诚)

文章关键词:干旱区,昆仑山,饮水安全,大漠,苦咸水,克孜勒苏,历史性巨变,沙漠绿洲,塔里木盆地,清泉 责编:zhaohui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编造“云南地质灾害致8人死亡”等谣言,5人被警方行政处罚 编造“云南地质灾害致8人死亡”等谣言,5人被警方行政处罚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