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 正文

科技助力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

2021-03-23 07:41:43   来源:人民网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7号“祭祀坑”,并将利用扫描数据建立该“祭祀坑”的3D模型(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7号“祭祀坑”,并将利用扫描数据建立该“祭祀坑”的3D模型(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高光谱成像扫描仪对文物进行光谱拍摄,以识别文物的材料和属性(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高光谱成像扫描仪对文物进行光谱拍摄,以识别文物的材料和属性(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大棚以及其内的“考古舱”(无人机照片,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大棚以及其内的“考古舱”(无人机照片,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利用特制的升降设施,将整体提取的两个剖面柱运出7号“祭祀坑”(3月17日摄)。这些剖面柱将能为研究者展现该“祭祀坑”内地层堆积的样貌。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利用特制的升降设施,将整体提取的两个剖面柱运出7号“祭祀坑”(3月17日摄)。这些剖面柱将能为研究者展现该“祭祀坑”内地层堆积的样貌。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电脑现场查看新发现的象牙雕,并进行记录(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电脑现场查看新发现的象牙雕,并进行记录(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这是一张拼版图片:左图为1986年,考古人员用传统的测量工具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考古学家陈德安供图);右图为3月10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一张拼版图片:左图为1986年,考古人员用传统的测量工具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考古学家陈德安供图);右图为3月10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特制的升降设施在3号“祭祀坑”内作业,以减少对坑内文物的影响(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特制的升降设施在3号“祭祀坑”内作业,以减少对坑内文物的影响(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这是一张拼版图片:左图为1986年,工作人员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2号“祭祀坑”内清理文物(考古学家陈德安供图);右图为3月10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3号“祭祀坑”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一张拼版图片:左图为1986年,工作人员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2号“祭祀坑”内清理文物(考古学家陈德安供图);右图为3月10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3号“祭祀坑”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3月20日,考古人员用专业相机和特殊拍摄装置垂直拍摄三星堆遗址5号“祭祀坑”的高清影像。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3月20日,考古人员用专业相机和特殊拍摄装置垂直拍摄三星堆遗址5号“祭祀坑”的高清影像。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拍摄的用于筛选试验用的灌浆材料(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这是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拍摄的用于筛选试验用的灌浆材料(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此次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全过程紧密结合。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文章关键词: 责编: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地评线】映象网评:守好“选”“育”“管”三环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措施,有利于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乡村治理效率。镇(街道)党(工)委应从“选”“育”“管”环节入手,高质量全面实现“一肩挑”。

  • 一季度公募新发基金规模破万亿 债基热销股基发行遇冷

    今年以来,基金频繁“出圈”。那么,目前国内基金规模如何呢?近日,中基协发布了2020年四季度资产管理业务统计数据显示,

  • 三星堆文物修复馆预计下月试运营

    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个坑中发现有象牙。3月21日,三星堆考古“上新”继续进行中,4号坑一根重达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象牙被提取出以后,要进行编号、登记,目前已被送到文物修复馆。

  • 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

  • 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提取一批精美金器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今天(3月22日)提取一批精美金器,首次发现的精美鸟型金饰片也正式亮相。

  • 专业科技保险为重点创新项目装上“安全垫”

    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更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源大量涌向芯片、人工智能等前沿竞争领域。记者调研发现,风险投资和科创板解决了科创投入的“回报”问题,但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进一步突破“卡脖子”技术,还需要搬走压在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头上的风险“大山”。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专业科技保险等金融工具,用金融创新打通科技创新,是真正实现“四个面向”、激发从0到1原始创新的有效途径。

慢新闻

在12306公众号“发疯”留言能求到票?客服辟谣:不能 在12306公众号“发疯”留言能求到票?客服辟谣:不能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