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钟薛高31度放1小时不化”上热搜,钟薛高回应称系固形物含量高。但消费者对于高价雪糕的讨论仍然不断。这条火热的雪糕赛道背后,“网红”频现,产品争议也不少。
当晚,钟薛高就在其微信公众号回应称,“并不存在不融化的雪糕。固形物高、水少,完全融化后自然就为粘稠状,不会完全散开变成一滩水状,而固体无论如何融化也不会变成水。”
添加剂越多越难融化?
据6月30日解放日报社“上海网络辟谣”栏目报道,将钟薛高两款不同口味的雪糕,放在27℃的室温下进行实验。两款雪糕很快开始融化,牛乳味的静置不到半小时就基本融化;另一款海盐椰椰味雪糕静置40分钟后也基本融化。只不过,两款雪糕融化后,都是比较粘稠的乳状物,而非水状物。
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成员阮光锋指出,“添加剂越多,越难融化”的说法不准确。这两款雪糕的配料表显示占比较大的是牛奶、稀奶油、全脂乳粉、加糖炼乳、椰浆、冰蛋黄等,固形物含量较高,所以融化后较浓稠并不意外。
他表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等成分确实与增加冷饮的抗融性有关,但它们并不是多多益善,过多的添加剂会破坏冷饮的品质。“有研究对分别添加不同量的乳化剂和稳定剂的冰淇淋抗融性进行分析,其中稳定剂添加的浓度分别是0.40%、0.45%和0.50%,结果发现,当添加量为0.45%时,冰淇淋的抗融性最好。”阮光锋表示。
航空总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张田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冷冻食品融化速度受冰晶的形状、大小、凝冻过程中脂肪形成的网状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食品原料和生成工艺改进,能生产出抗融性更好的冰淇淋。比如,日本有企业推出了在常温下可保持1小时不融化的冰淇淋,因为里面含有豆渣成分,它能延缓冰淇淋的融化速度。
“雪糕、冰淇淋的融化主要是一个热交换的过程。”钟凯介绍,如果添加了增稠剂,就改变了其物理性质,即便其早已经融化了,但感官上会觉得好像是融化慢了或者没有融化。因此,不能以产品融化的速度和融化后的状态倒推添加剂种类的多少。
市监局回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日,一段网友用打火机点燃钟薛高雪糕疑似烧不化的视频再度引发关注。对此,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宣传处工作人员回应@中国新闻周刊,已关注到此事,并告知相关业务处室。钟薛高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一般常温下3-5分钟融化,“烧不化的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已记录该问题,将有专员回应。
被迫消费升级才是“钟薛高们”的原罪
网友们在意的不仅仅是添加剂,他们更在意花了高价买的产品,是不是交了“智商税”。此前“雪糕刺客”“高价雪糕”等话题就频繁冲上微博热搜,在雪糕价格高企,动辄十几元至几十元的现状下,消费者对其价格与品质的匹配度也会持续质疑。
雪糕赛道涨价成风,钟薛高们“花式营销”,文创产品、跨界联名也成了高价雪糕的庇护所。这一切,都和不久前新式茶饮品牌们的经历颇为相似。
业界指出,新锐品牌的热度,证实了国内市场具备消费中高端雪糕产品的潜力。但一味地靠花式宣传刺激消费者的神经,导致大众为了营销泡沫买单,可能会将整个行业拉入内卷中。而内卷的尽头,可能是整个行业的低落。
宋亮指出,疫情影响使得酒店、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场所等高频消费场景都在萎缩,对于高端产品,特别是高端的雪糕和冰淇淋,上述消费场景的支撑率能达到20%~30%,因此它们萎缩就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很大影响。从供给端来看,品牌都在打高端牌,产品也逐渐同质化,营销噱头也相似,长期来看,价格必然会回落。
消费者的逆反心理已见端倪,近日,每包五毛钱的“雪莲冰块”意外走红,“雪莲5毛一包的定价13年没涨”“雪莲负责人称一包冰块赚5分”两个话题收获过亿阅读量,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想要捍卫自己购买平价雪糕的权利。
在零售端,“钟薛高们”也不那么受宠了。尽管很多报道都表示,在大城市的便利店再难找到平价雪糕,很多经销商也都表示高价产品利润更大。但销量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过于高价的产品已经开始不受小店欢迎。
记者在喜士多便利店购买钟薛高时,在冰柜中并未看到钟薛高的身影,价目表上也大多是5元~8元的雪糕,仅有两款超过10元,但最贵的也只有13.8元。当记者询问店员是否有钟薛高时,店员赶过来,打开冰柜,拨开上面摆好的两层雪糕,从最底下找出几支钟薛高,也仅有两种口味。记者留意到,几支钟薛高的生产日期也不新,都在今年的1月、2月。店员告诉记者:“海盐椰椰已经卖完了,钟薛高太贵了,不好卖,我们都不敢多进货。大家还是喜欢吃便宜的。”
记者也针对钟薛高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食品安全把控和价格过高引发争议等问题向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综合齐鲁晚报、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