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虎”完成了英模父亲未竟的事业
【嘉宾李蕾】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共牺牲了81位干部和群众,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的家属,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而是默默地走进施工队伍,继续战斗。我的小学体育老师,是红旗渠建设当中年龄最小的特等劳模,人称“小老虎”,他叫张买江,他的父亲为了抢救工友不幸牺牲了。
他说:“我跟我娘赶到工地上的时候,父亲已经入殓了,当时我还记得,指挥长跟我娘说,别看了。我当时小,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我父亲当时被炸得粉碎,已经血肉模糊。当时组织问我娘有什么要求,我娘就说了一句,‘让我儿子到红旗渠上继续修渠,把他爹没干完的事继续干完’。等到红旗渠水流进村子的时候,全村老百姓在红旗渠两岸排成队,非常自觉地让出了一条道,让我娘坐到渠边上。我娘用当时我父亲得奖的一个印着红五星的茶缸,从渠里打上了第一缸水,然后点上了一炷香。她说,‘他爹,你儿子把你没有引过来的水引到了咱家门口,全村老少都在这儿,他们让我把这第一缸水给你喝。我娘守着红旗渠坐了一天一夜,天快亮的时候,全村老少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号啕大哭。”(下转A08版)
万人泪别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
【嘉宾李蕾】1999年的15集电视连续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中有一个水利技术员刘广泰,他的人物原型就是吴祖太,是牺牲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
吴祖太当时来到林县,成了工地上最忙的一个人。他是家里的独子,妈妈几次催促他举行婚礼,他一推再推,最后实在拗不过老人,在1959年的大年初一,和比他小6岁的淇县小学语文老师薄慧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大年初五,就返回了当时林县南谷洞修筑工地。
吴祖太怎么也没想到,1959年6月,爱人慧贞来看望他的途中,在汤阴火车站为了救两个小学生不幸牺牲了。听到消息,吴祖太一句话没说。赶到淇县就地安置了爱人的后事,连老家原阳都没有回去报丧,直接就返回南谷洞修筑工地,翻山越岭搞测量。
在悬崖绝壁上搞测量,找不到水平仪三个支点,他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悬挂在绝壁上,然后把两个支点放到自己的肩膀上,一个支点放在悬崖边上测水平。
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检查安全,本来那一天大家都下工了,司务长照例把第一碗粥打好,递给技术员吴祖太,他刚伸手接,突然跑过来一个年轻人说,“技术员,不好了,您快去看看吧,洞顶出现裂缝了。”
这可是塌方的前兆,吴祖太说:“好,我现在就去想办法。”司务长伸手拉了他一把说:“哎,喝了这碗粥去,不差这点工夫。”
吴祖太说:“不行,趁着现在天还亮着,我进去想想办法,要不然天一暗下来就麻烦了,大家明天还得顶着危险进洞,这多不好。”
跟在旁边的是当时东姚公社卫生院的院长李茂德,他顺手就拿起一个手电筒说:“技术员,我陪您一块儿去。”两个人一前一后进了王家庄隧洞,前后不到8分钟,突然一声闷响,大家扔下碗筷就往洞里跑,看到一个意外的塌方,正好把他们两个的上半身压在下面。等到大家把两个人刨出来的时候,眼睛里、鼻子里、嘴巴里、耳朵里都是血,内脏给压碎了,连抢救的余地都没有。
民工们在泪雨中送走了烈士,老司务长给吴祖太包了一碗饺子,一个一个放在他的遗体前,他说:“孩子,从你第一天到大渠上来修渠,我就答应你要让你吃顿好的,但是我没想到,临走我是让你饿着肚子走的,我们林县人对不住你。”当时,大家给他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这个场面,在《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里可以看到。
【导视】随着工程的开展,修渠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比预料的更多,要想破解难题,只能靠集体的智慧。林县的党员干部是怎样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克服困难前行的呢?
红旗渠“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故事
【嘉宾李蕾】在红旗渠修建的当中,最实际的困难是什么?就是工具,太行山的坚硬是无法想象的,渠线上大部分都是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的硬度是7,最硬的金刚石,硬度也只有10。修渠每前进一米,要换88根钢钎和133个风钻头才可以打通。往往一锤下去,石头上火花四溅,钢钎钝了,石头没事,只留下一个白点。所以当时工具特别紧缺。
钢钎是自己的铁匠打出来的,民工从自己家里把铁锅、铁器都拿到渠上给铁匠,缺什么就打什么,但是标号太低。
老书记杨贵就到他的一位老首长那儿寻求支援。老首长说,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曾经有一批钢钎留下了,就支援给你们吧。部队的钢是好钢,标号高,老书记拿回来之后不舍得用,铁匠把每根钢钎截成3节,把3000根钢钎全部截断,打成钢钎的头,再焊接在我们原来的钢钎上。这样3000根好钢钎就变成9000根好钢钎,这就是他们当年说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300名党员团员绝壁上凿出了青年洞
【嘉宾李蕾】施工中有些特殊地段,不是有工具就可以完成的,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那一段,完全就在绝壁上,连飞鸟都难以驻足,猿猴都无法攀援,根本找不到施工的立足点。
老书记从党员、团员中挑选了300名优秀青年,让他们坚守在了青年洞工地上,用了一年零五个月,修成了一条全长616米的隧洞。洞里面全是石英砂岩,一天的进度只有0.3米。后来有几个年龄大的有经验的民工说,打洞就要有出渣的地方,咱们把300人分成7个工作组,在左边的崖壁上打5个出渣洞,一个出渣洞增加两个工作面,这就是十个,一个进口,一个出口,这就是12个工作面,咱们同时开工。而且在实践中,他们又摸索出来“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这些爆破方式,使每天的进度由原来的0.3米一下子增长到了2米多。为了纪念这300名有功之臣,这个洞就叫青年洞。
所以,当时人民群众的智慧得到了集中爆发,在修渠过程中,不仅先后办起了机械厂、精编厂,最后还办起了车辆修配厂等配套的企业,解决了当时林县最难解决的资金和物资的短缺难题。
红旗渠的建设,又一次向世人有力地证明了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就会无往而不胜。
【导视】在今天难以想象的这些艰难中,在曾经难以预料的危险中,红旗渠修通了,这些为了珍贵的水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生命的人,他们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奖励?今天广为人知的红旗渠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