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获一亿农民的支持瞄准土地问题
【赵福山】1947年,国民党的军队有373万人,还武装到了牙齿,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共产党的军队只有195万人,活动在乡村和一些小城镇。如何动员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他们的支持呢?我们需要为农民办实事,最大的实事就是土地问题。
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出过一个《五四指示》,核心就是要从减租减息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过渡。
当中央工委确定西柏坡为驻地之后,马上通知各地,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实行土地改革的声音传出西柏坡
【赵福山】1947年的7月17日,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村村西头一块大平地上正式召开,主席台就是用几块布搭的一个布棚,与会的各个解放区的100多位代表和工委机关的同志,坐着小板凳、小马扎甚至是一块石头。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会议上,发出了震惊全中国的声音,就是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次彻底地要解决土地问题。
大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消灭封建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明确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实行土地改革,以人头平分土地;发展和保护新民主主义经济。
翻身农民给主席“送礼”感谢“土地回家”
【赵福山】翻身的农民得到土地之后,可以说是兴奋不已,说这叫“土地回家”了。
哈尔滨顾乡区靠山屯农民给主席写信,表达了他们的心情:主席啊,我们这里现在翻身了,实行了土改,分了马,分了地,分了衣服和粮食,现在我们不缺东西了,我们翻身了。那么你那里呢,现在到了冬天了,肯定很冷吧?我们给你捎去一件皮大氅、皮帽子、皮袜子,这是翻身的胜利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你收下吧。
今天,这封信仍然在纪念馆的展厅里面展出。
主席教农民插稻秧帮助西柏坡丰产
【赵福山】不仅仅在关乎农民利益、土地问题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党坚持了群众路线,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上,也非常注意为群众着想。
今天的西柏坡人,都会讲主席教农民插稻秧的故事。那是1948年的秋天,有一次主席出去散步,走到东西柏坡交界那一带,看到一个老乡在稻田里干活,再一看,水稻长得实在不怎么样。
主席问:老乡啊,你们一亩稻子一年能打多少啊?
老乡说:好的时候就是两石吧,一般年景就是一石五六。一石就是150斤了。
主席说:你们是怎么种稻子的?
老乡说:就是直接播种。
主席说:我的家乡也种水稻,我们是先育秧,后插秧,产量高得多,你们可以试一试。老乡不知道跟他说话的是毛主席,根本也没当回事。十年后,主席突然又想起这个事来,马上指示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封信,让他们派人到河北涿州学习种水稻技术。那以后,西柏坡一带水稻的产量也大幅提高了。今天,平山的水稻每亩产量在1000斤左右。
发生在洛阳栾川的借粮证故事
【赵福山】土改成功,激发了解放区一亿多农民的积极性,迅速地恢复生产。
1947年,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要建立豫西根据地。当时有一个168团到了栾川的抱犊寨,那是一个豫西的门户,但国民党盘踞着。我们连续几天作战,没有攻下,所带的这些干粮、军粮用完了。
正好小红湾村在外面上学的李建吉回家,知道老百姓的队伍缺军粮了,马上动员全家把家里仅有的1000斤玉米送给了部队。当然部队给他打了一个借条。他母亲就把这个借条藏到了墙缝里,以防国民党迫害。一直到1984年他们的旧房拆迁,才在墙缝里发现这一张借据。
后来我得到消息,在2003年1月到栾川,去把这个借粮证征集到了西柏坡纪念馆里。
西柏坡时期感人的党群鱼水情
【赵福山】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的1月底,我们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154万多人,大大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也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离不开后方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当时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民谣:“最后的一碗米拿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拿去做军装,唯一的老棉袄,盖到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纵观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和群众的这种鱼水关系,使我们党和我们的军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补充,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党中央离开西柏坡之前,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走过60多年的今天,“两个务必”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值得借鉴。
重要预告
【主持人】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实践再次告诉我们,谁赢得人民,谁就会赢得中国。下周同一时间,我们继续讲述西柏坡的故事。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