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河南24小时  > 正文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

2022-03-03 17:12:14   来源:大象新闻

电视新闻专题《雄关》站位高远、思想性强、视野宽广,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精神,以恢弘大气的家国情怀、丰富多元的人文视角、创新生动的视听语言,对河南抗疫以及与湖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历史画卷进行全景式、立体化的扫描和解读。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类一等奖《雄关》创作谈
王仁海
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河南省委宣传部创作的电视新闻专题《雄关》,是一个积极主动作为的过程,也是一个平衡“大”和“小”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颠覆自我、不断重获新生的过程。最终,作品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类一等奖。
专题片《雄关》共6集,聚焦的是2020年突如其来、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主流媒体更需要主动发声。《雄关》片如其名,在这场众志成城的全民战斗中,河南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中原防线,这道防线是河南人民的雄关,也是中国抗疫的雄关。节目以《河南力量》《中流砥柱》《江河同心》《平凡英雄》《青春战歌》《向阳而生》为经,以“河南抗疫难在哪”“河南抗疫牛在哪”“河南抗疫为什么行”为纬,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谋篇布局,真实饱满、细腻生动的人物故事,波澜壮阔、直击人心的文字画面,回顾河南抗疫历程,勾画河南抗疫图鉴,记录时代,致敬英雄,为民发声,为史留证。
恢弘大气的家国情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河南的防疫之举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网友纷纷喊话“网红河南”“硬核河南”。河南不像湖北,郑州也不是武汉,对于并不处于疫情核心区的河南来说,它到底硬在哪?红在哪?特殊在哪?带着这个非常时期的时代之问,《雄关》进行了深入探索和追寻。
为了能精准把脉、有的放矢,河南广电不仅超前策划,还打破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向省委宣传部等多方借力引智,每一集编导牵手一位宣传部理论专家,从策划开始即进行滴灌式、渗透性参与。大到节目的风格定位、谋篇布局,小到每集的主题划分、案例选点,不断进行商榷磨合、精雕细琢。在反复调整中,更加明晰:抗疫并非一隅之责,而是全国之事;节目不仅要聚焦中原,更要站位中国看中原。
河南在地理位置上有其特殊性,南接湖北,北临北京,又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客货运集散地;河南在社会属性上有其特殊性,人口近1亿,多流动性打工人口。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河南的防疫之“难”,也决定了河南的防疫之“重”。试想,如果河南防疫失守将会怎样?为了防止病毒的中央开花,必须在湖北这个主战场以北,在北京这个主阵地以南,筑起强大的阻击阵地和抗疫防线,这个阵地就叫河南,这道防线就是雄关。
基于这种认知和理解,节目组把节目分解为六集,一纵四横一总论,即《河南力量》《中流砥柱》《江河同心》《平凡英雄》《青春战歌》《向阳而生》,逻辑分明、脉络清晰地串起“制度优势、党的领导、豫鄂同心、凡人伟力、青春担当、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卓绝“战绩”和珍贵记忆。具体操作中,要求每一集编导都要站位高远、视野宽广,把河南抗疫的历程,融于全国抗疫一盘棋的大局中,放在古今中外抗击传染病毒的画卷里,如椽大笔、纵横捭阖,既观照全国“战事”,又立足河南“防线”,并穿越时空“硝烟”,在每一集中,都突出剖析好“中原、中坚、中国”三者的关系,都要突出解答好“难在哪?牛在哪?为什么行?”这三个问题。这两个“三”处理好了,专题片就有了高度和深度,也就有了形象化的内在逻辑和符号,最终彰显的是全国一盘棋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制度、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
例如,第一集《河南力量》直接把“中原、中坚、中国”这三个关键词作为贯穿整期节目的主线,通过讲河南力量这个“点”,带动中国抗疫这个“面”,点面相交相叠;通过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点”,回溯黑死病、1918大流感这些“面”,古今纵横交错。让河南与世界对接、让现实与历史对话,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彰显出厚重的历史之感,既突出河南防线的重要性,又凸显中国抗疫的大局观。第二集《中流砥柱》则以党员个体的先锋故事为出发点,上升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个关键点,最后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为落脚点,层层升华、步步深入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加可亲可感可知可信。
河南广电致力于《雄关》能以犀利的现实观照、深邃的历史眼光,对战疫这个重大命题,在时空交错、古今交叠、新旧对照、大小组合中,“长焦”与“广角”并用,作形象化的电视解读,适时、准确、生动、形象、全面、客观地勾画河南战疫的路线图和作战图,展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政治担当与非凡魄力,呈现中原儿女的大爱无疆和英勇无畏,也透射中国智慧以及中国力量。希望观众在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中,得以纵览一个省份、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力量来源和精神脉络,解开河南抗疫的密码,梳理中国抗疫的路径,能从节目中感知高屋建瓴的思想性、生动有力的现实性、浓厚强烈的情感性以及深刻隽永的启示性。
丰富多元的人文视角
抗疫是个宏大的时代命题,新闻是种冷静的客观表述,专题也要有思辨色彩,这些特性综合起来往往容易造成节目的曲高和寡,让受众很难提起观看兴趣。为了中和宏大、冷静、思辨这些特性,《雄关》采取了宏观时代叙事和微观个人故事相结合的策略,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精神。通过将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个性细节化,来突破主题和体裁本身的禁锢,让节目既高得上去又低得下来,既见天地又见众生。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雄关》有高度统一的共识,那就是老老实实挖掘故事、老老实实讲好故事,这一点是六集节目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
精彩故事、典型人物从何而来?创作团队为此绞尽脑汁、历尽艰辛。网站、微博、抖音、快手等各传播平台,都成了编导的“指南针”,不停搜索、不断刷新,用大海捞针的方式终于打捞出了“隔空拥抱的周口护士刘海燕、为80岁患者抠粪石的医生赵童、三赴武汉送菜的老兵王国辉、担心弄花护目镜忍住不哭的黑眼圈姑娘朱海秀、24次往返武汉的货车司机姚玉根”等一个个鲜活人物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例如,第三集《江河同心》,讲述了医生、护士、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蔬菜种植大户以及酒店志愿者等挺身而出、支援湖北的故事;第四集《平凡英雄》,讲述了公安民警、货车司机、社区干部、快递员、飞行员、爱心餐馆老板等平凡英雄的逆行、坚守与奉献;第五集《青春战歌》,则讲述了核酸检测员、咽拭子采样员、保洁员、急诊科护士、大学生志愿者、记者等“90后”“00后”的责任与担当、收获与成长。通过《雄关》让世人铭记:这些挺身而出的平凡人、这些热泪盈眶的英雄事、这些黑暗中迸发的人性光辉、这些逆境中坚守的不悔信念。
当然,人物故事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像一幅画,避免同质化,多而不乱、详略得当、各有层次,才能成为一幅各美其美、和谐有致的英雄谱。
第二集《中流砥柱》聚集的都是党员,但有些故事是体现党员个体,突出岗位性、人民性、公益性;有些故事是体现党组织,突出组织性;有些故事则是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性。而议论是事实堆积的结果,由个体衍生出个体的论,组织衍生出组织的论,国家衍生出国家的论,历史衍生出历史的论,论与事实层级相匹配,既水到渠成也层次清晰,并有了从小到大的递进感、壮阔感。
此外,宏大的叙事往往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开始,观点的精彩程度也往往取决于细节展示的精彩程度。所以,创作团队要求节目不仅要见人见事,更要见细节。对河南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赵松得知父亲在郑州去世的消息时的描述,用的是“他把自己关到屋里两三个小时”这一细节,失去父亲的肝肠寸断、撕心裂肺,只有“两三个小时”去化解,因为还有病人需要争分夺秒地救治,还有别人的父亲需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这短短的“两三个小时”,无法寄托儿子对父亲的哀思,却满载医生的使命与责任,也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制高点。
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高高在上,多一些人间烟火;少一些华丽辞藻,多一些朴实表达。《雄关》旨在把抽象理论转换为形象思维,把概念逻辑转换为故事事例,以事动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理交融、直击人心。让观众在身心共振中,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之重要,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之优势,中国治理体系脱颖而出之伟大。
《雄关》播出后,有网友留言:不到10岁的女儿眼圈红红地说,这个片子真好。年幼的孩子也许无法说出具体哪好,但真挚的情感已经由心及眼深深扎根。一部专题片能让一个孩子看得懂、喜欢看,再次印证了它讲故事的生动和抓细节的成功,而故事成功的背后其实是记者“走转改”的深入。正是因为他们在路上、在一线、在基层、在现场,接触到的都是最鲜活、最基层、最温润的百姓故事,传递的都是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视角,所以才能在心里、在一起,才能让人们喜闻乐见,更给人以情感共鸣、思想启迪。
创新生动的视听语言
文字、图像或声音本身都可以建构起一种观点。作为新闻专题,如何兼具审美与愉悦的精神属性?《雄关》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在语言的张力、画面的剪接、音乐与音响、转场与过渡等方面,都进行了政治题材的艺术性表达。
文与意相通
《雄关》突破性采用散文式的叙述风格,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借代、对仗等修辞手法,既有浓墨重彩的高屋建瓴,也有平易近人的娓娓道来;既有排山倒海、磅礴大气,又有深入浅出、晓畅灵动,在文字的一收一放中,拉近了专题片与观众的距离。
描写河南岐伯山医院10天高效建成:“专业力量是可敬的,为人民安康而不舍昼夜的奋战是可敬的,带着共产党员的热血和赤诚只争朝夕的奉献是可敬的。”
描写90后一代的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用来升腾的,一如朝阳,穿云破雾;青春就是用来挺拔的,一如嵩山,顶天立地;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一如黄河,百折不挠。”
描写企业复工复产之初的现状:“当冬天袭来时,小鸟在大树上筑巢取暖,小动物在大地母亲怀抱中冬眠。小微企业嵌入大企业的链条,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生存术。”
还有“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风景清明后 云山睥睨前”“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这样的诗词歌赋、名言名句信手拈来、洋洋洒洒,在亲切细腻中完成了硬题材的软表达,拉近与观众的收视距离,实现与观众的心意相通。
声与画交融
电视媒体具有多语言符号融合的特征,作为电视最重要的画面语言,我们同样追求极致。一方面,创作团队综合运用航拍、5D、延时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城市大景、医院、企业等进行全景扫描,对人物动作、表情特写等进行微距雕刻,共拍摄整理素材3000多G,合计时长一千多个小时,获取了很多珍贵独家影像资料;另一方面,和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社会拍摄机构、各地市台等广泛合作,精选极致画面,以视觉冲击引发视听期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鉴于这次疫情的特殊,前线记者人数有限,创作团队通过搜集网络线索、寻求同行帮助、指导医护人员自拍等形式,弥补武汉前方一手素材的不足。拍摄的主角成为内容的记录者和创作者,手机拍摄成为《雄关》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为了不让手机拍摄视频或图片影响节目质量,还在编辑手法上创新,加入沙画、3D动画等元素,把有限的画面用到极致,也把战疫的艰辛与可贵彰显到极致。例如,第五集《青春战歌》中集锦式呈现一组人物摘口罩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编导通过微信反复和采访对象沟通,教他们如何选择拍摄场地、构图、表现动作。最终的呈现,回应了开篇的“青春之问”,也呼应了观众的期待,成为一大亮点。
在画面剪辑和配音配乐上,《雄关》突出的也是“情”与“意”的传达。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和还原现场声。画面来源多种多样,很多都没有经过设计和编排,特别的原生态,但朴实的镜头有了真实的声音,就有了震撼人心的温度,所以用更多的现场声和留白来传递这种真实温度。比如,总片头的剪辑堪比电影剪辑的考究,其中“与全国人民一起,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现场声后,长达20秒的时间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依靠画面的剪辑组合、音乐的转场过渡,以及镜头快速切换的节奏感和特写画面集中排布的深邃感,营造出抗击新冠肺炎的紧迫之情和上下同欲、团结抗疫的正能量,引发受众的深思与共鸣。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专题片中,由于题材、内容和形式的严肃性,在配乐选择上往往比较传统,不容易出错但也很难出彩。在《雄关》的创作中,每集都请专业人士定制配音和配乐,而且每集至少打磨20遍,只为将多种伴奏曲、现场声融入叙事进程。比如,有的分集聚焦的更多是平凡人、感人事,在配乐的选择上,就特别接地气地使用了“流行歌曲”,追求和故事贴近、和观众亲近,片子的感染力、共情力在音乐的起承转合中被充分激发起来。最后片尾部分,还特邀歌唱家张明敏,量身定制了抗疫公益歌曲《我们能》,伴随着“有你有我、我们能”的歌词和旋律,把《雄关》推向一个情感共鸣的高潮,给观者更增添一份余音和回味。
融媒体时代,《雄关》在大屏与小屏的平衡上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依托河南广电全媒体,《雄关》实现了分梯次、分步骤、分媒介、分平台、分手段、分形式的立体化、矩阵式全面推播,而且是融合了河南卫视大屏、网易、新浪、搜狐、抖音、快手、今日头条,以及河南广电旗下80多个传播平台的全媒体传播。在正片、宣传片、微视频、Vlog等多种传播方式的集群式“轰炸”下,《雄关》一经推出,即以“专家看了不觉浅、百姓看了不觉深”的美誉度,引发全民思考、广泛热议,5天时间,百度、搜狗等相关搜索已超千万。学习时报副社长杨英杰评价:“天下雄关推第一,一将当关世无匹。这种壮怀激烈、豪迈超拔的英雄气概,不正是河南人民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的生动写照吗?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人民打了一场漂亮的‘中原保卫战’。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殷切期望,河南人民给出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诠释。《雄关》这部片子,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
恢弘大气的家国情怀、丰富多元的人文视角,创新生动的视听语言,这是《雄关》的魅力所在,也是电视人的追求所在,为的是,在每一个特殊的时刻,留下媒体人的足迹,在历史最前沿开掘,在时代交汇点发声,在民心最深处领唱。
(作者系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
文章关键词:河南,王仁海,中国,故事 责编:杨薇薇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江苏疾控辟谣新能源车辐射致癌: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江苏疾控辟谣新能源车辐射致癌: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