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河南24小时  > 正文

一片甲骨“写意”中国∣大河风物

2023-02-17 10:36:15   来源:今豫网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面对寻找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的追问,汉字是解封中华民族关于祖先记忆的载体,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繁盛。

汉字之源

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当之无愧是中国汉字的家。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国内考察,就来到位于河南安阳郊外的殷墟遗址。3000多年历史风云,那些浸润着生活烟火气的古老甲骨文,激发着人们不断探寻“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殷墟

作为中央网信办2023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项目之一,2月17日上午,“写意中国——探寻汉字之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安阳启动。一场关于汉字的网络提议,正带领广大网友沉浸式寻访汉字之源、鉴赏汉字之美、品读汉字之韵、感悟汉字之魂。

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汉字是世界上公认的“三要素”之一。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印第安的玛雅文字早已消亡,唯有中国古汉字体系是唯一“活着”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河图洛书,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八卦,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刻画,其中以仓颉造字说最为广泛流传。

相传,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为解决录史记事,创造出图形字符,将人类历史上最初的28个汉字手书刻于峭壁之上。仓颉造字文明始,许慎说文解字起。到了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进一步完善了“仓颉造字”的历史脉络,如今仓颉传说皆源于此。

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患痢疾,医生开出一剂药方,上有一味叫“龙骨”的药。在从药铺抓来的“龙骨”上,他目光锐利地发现上面刻划有奇异的纹络。这一神秘符号,就是汉字鼻祖——甲骨文,它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刻有甲骨文的甲骨

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文发现以来,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筚路蓝缕,致力于解开甲骨文蕴藏的文明密码。

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由甲骨文引发的殷墟发掘的持续展开,揭开了商代晚期都城大邑商的层层面纱。甲骨、青铜、墓地、城址、作坊、农商遗迹的不断出土,3000多年前殷商先民的生活逐渐显影,殷墟甲骨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王庭。“这样一来,将有物证可考的中华信史向前延伸了1100多年。”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经这样阐释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这对学界走出疑古派亦是一个有力的支撑,说明先祖所撰写的史书并非凭空捏造”。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民族的全息系统,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

汉字之美

在通往殷墟博物馆的路上,石碑上的甲骨文字吸引着路人驻足欣赏。讲解人员介绍其中的“福”字说,甲骨文的形象,看起来像有个人托着酒,这样一个福字的意思,非常吉祥有意趣。

  殷墟博物馆石碑上的甲骨文“福”字

千百年间,中国汉字经历了“甲金篆隶草楷行”的发展。凝望汉字,形、意、音中满载着厚重历史与深刻思考。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甲骨文结体自由活泼,但笔道分布均称、平衡、疏密,讲求体势美,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态和发展的基本框架,郭沫若评价甲骨文“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有了成熟的文字之后,从此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书法。

汉字之美,美在意趣。甲骨文大多是接近于图画的表意文字,通过相对抽象符号来刻画客观物象的最根本特征,既展现物象本性,又不失写意神态,画成其物、生动形象。虽为文字之形,却有图画之神。比如“山”字像高山矗立之形,“水”字像河水流动之形,“象”字有着长长的鼻子和健壮的身躯,“酒”字是将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

汉字之美,美在传承。中国文字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甲骨文是生生不息的汉字,是对历史文明的传承,其历史价值远超文字本身的意义。

汉字之韵

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习俗如何不同,人们都可以通过共同的文字,毫无障碍地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却是汉字这块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基石。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保持传承不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具备独特的韵味。

汉字之韵,体现在发展过程中。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在造字阶段,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隶书的产生,突破了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纪,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现代转型。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浇筑成中华文明智慧的载体。

汉字之韵,体现在中华文化的精气神中。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汉字中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汉隶的生动流畅、魏碑的雄浑大气、唐楷的法度庄严,王羲之的飘逸端秀、颜筋柳骨的遒劲洒脱……

  ▲完整版王羲之书法《兰亭序》(唐·冯承素摹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是其重要的载体与见证。它记载了殷商时期的历史生活,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镌刻下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和壮阔历程,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汉字之魂

120多年来,作为“文字之都”的安阳对甲骨文的研究、传承和保护没有停歇。安阳市鼓励大众积极参与甲骨文研究,对于积极参与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最高可奖励10万元。

而传承好甲骨文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安阳人骨子里的自觉自发。54所省、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102座甲骨文书屋、“甲骨文书法名家进校园”等,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甲骨文教育的熏陶,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推动甲骨文事业发展的活动层出不穷。

  小朋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体验文物拼拼乐

安阳甲骨学人孜孜不倦、耕耘不辍,编纂甲骨文百科全书《殷墟甲骨学大辞典》,出版国内首部正式的甲骨学大学教科书《甲骨学初阶》等一批甲骨文专著和普及读物,让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

120多年甲骨文探索之路,惊喜从未中断。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如今,在已知的4300多个甲骨文字中,破译字仅1300个左右。

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当下,视频化表达已成互联网的主角,然而,语言文字储藏的信息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文字的价值需要审视,更需要正视,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看,汉字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作用。

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不断遭遇挑战,然而我们坚信,中国汉字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机并自我完善,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部分资料来源∣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新华社、殷墟博物馆等

文章关键词:1000年,殷商王朝,5000年,客观物象,圣书体,疑古派,甲骨文字 责编:邵恰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阿波罗登月造假?中国科协再辟谣 阿波罗登月造假?中国科协再辟谣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