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河南24小时  > 正文

除了“唐宫小姐姐”,河南广电还有破圈的《阳光少年报》

2023-02-25 11:30:10   来源:广电时评

河南广电再添破圈产品。继《唐宫夜宴》一炮而红,“中国节日”“中国节气” “奇妙游”成为文化爆款之后,一份发行量已突破100万的《阳光少年报》引起极大关注。

互联网时代,纸媒也能成为“网红”。

日前,光明日报客户端发布文章《阳光少年报:破解百万大报的文化密码》,讲述一份报纸的“好故事”。《阳光少年报》,创办于2016年,河南广播电视台主管,大象新闻客户端主办。

这份年轻的报纸,有着传统纸媒的坚守:内容为王,主笔也要PK;严把质量关,油墨纸张精挑细选,甚至做到纸品可溯源。这份年轻的报纸,更有着互联网基因和思维:以口碑促发行,永远拒绝广告;服务C端客户,做到7*12小时在线;有网络产品配套能力,自建体系实现一份报纸也快递到家。

《阳光少年报》的广电基因

《阳光少年报》一出生就自带广电基因。2016年媒体融合大潮中,河南广电的一系列改革催生出《阳光少年报》。

六年来,河南广电在“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理念推动下,逐步实现了薪酬制度改革、广播事业部制改革、全媒体营销策划改革、大象新闻中心改革等一系列业界瞩目的大动作,“双平台”驱动战略初见成效。河南春晚、“中国节日”系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破圈”,隶属于大象新闻中心的《阳光少年报》也经历着厚积薄发之路。

《阳光少年报》立足河南,覆盖全国,发行量已突破100万。从结构上看,《阳光少年报》仅有20%为省内发行,省外占比80%,其中绝大部分都实现了线上销售。

从省外读者分布上看,一线城市占比高达50%,充分体现了《阳光少年报》在发达地区、高知群体中的影响力。以北京为例,《阳光少年报》发行量近10万份,读者集中在海淀区、顺义区等全国知名的教育高地,形成了《阳光少年报》全国影响力中心。

发行量“狂飙”,衍生产业也有相当不俗的表现。2022年,《阳光少年报》与中信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不可思议的大国重器》销售10万余套,获得了中信年度好书、年度致敬作者等多项荣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阳光少年报》的“门槛”《阳光少年报》秉持内容为王理念,始终追求内容高品质。总编辑赵洪涛说:“如教材一般严谨,为了孩子,对每一个字心存敬畏。”

《阳光少年报》定位于时事素养,给孩子讲述时事新闻、社会热点。这一定位存在专业难点,门槛很高。一个是专业难点,必须有新闻的专业性。另一难点是儿童化的表述,写作者需要深谙儿童心理、阅读规律,更要具备专业的创作技巧、写作能力。

《阳光少年报》的主笔,多来自传统主流媒体,新闻从业经历大都超过10年,对新闻有透彻的把握、正确的解读。另外,他们大都也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用一颗父母心去写稿子,更为用心、贴心。

《阳光少年报》善于用故事来表现时事热点。但是,如何去平衡故事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如何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阳光少年报》对主笔团队进行了专业化的训练,从筹备期到创刊后的数年,队伍愈发成熟。

  为了品质内容的需要,在《阳光少年报》,有很多“不近人情”的规矩:

第一个,是10万字。《阳光少年报》有个规矩,很多选题在写作之前,必须看够10万字资料。要知道,一篇主打稿,其实不足千字。但只有这样,才能把新闻彻底吃透,才能游刃有余地讲给孩子。

第二个,是PK制度。有时候,同样一个版面,同样一个选题,会同时让两位主笔写。谁写的好,上谁的版面。为的,就是确保《阳光少年报》的品质能不断提升。

第三个,有错必纠。《阳光少年报》年度差错,仅有3-5个。即便如此,一旦出现版面差错,必须登报纠正。

《阳光少年报》的产品思维

“《阳光少年报》虽然是纸质媒体的形态,但没有把自己限定于此。在本质上,它是一个高度垂直、追求极致的少儿阅读产品。它的产品定位和商业逻辑与传统媒体有着根本的不同。”《阳光少年报》CEO黄宁说。

《阳光少年报》郑重承诺:永远拒绝广告,包括各种形式的植入广告。使用更加环保、没有铅污染的大豆油墨。使用不刺眼的精品纸,保护孩子视力。《阳光少年报》甚至做到了纸品可溯源,在每期的报纸上都能看到,纸张来自哪个企业的哪条生产线。

《阳光少年报》分8个版,每个版大约1700字,5-8分钟可以读完,能让孩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每周一期,日积月累下来,阅读量非常可观。8个版覆盖封面榜样故事、中国新闻、世界新闻、文化科学等等,一站式扩展孩子视野。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转型改革,“双减”政策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家长关注“减”,但也认识到 “减”的背后,是在为“加”提供空间。孩子们有途径、有时间去提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提升未来的竞争力。核心素养层面的配套服务,是教育转型背景下,学生群体的一大旺盛需求。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去满足这个需求。

近年,儿童读物发展迅速,成为规模可观的细分市场。在竞争中,《阳光少年报》涵盖核心素养、兼顾“社会参与”层面,还包含新课标中“真实情景”要求的内容,让孩子们了解生活演变、社会发展、洞察世界。

《阳光少年报》每一篇主打稿件的最后,总会有一个“小卡片”,上面有一个词和一段话——这是《阳光少年报》独家研创的“核心素养体系”。在《阳光少年报》上,每个新闻故事,都指向一个“核心素养要点”。这样,报纸内容就与国家倡导推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为一体。

既然是做产品,就需要有产品必需的配套运营能力。《阳光少年报》在构架设置上,与传统的媒体不同。客户服务、销售系统、市场营销、品牌企划、仓储,这些自有的运营能力,比起商业公司也毫不逊色。《阳光少年报》尤其注重服务品质的升级,以产品思维去服务C端客户,做到7*12小时在线,全年无休。对客户的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响应,有问必答,因为这是矫正产品短板、不断迭代更新,优化服务品质的途径。

按照商业规律,产品应当有的运营能力,《阳光少年报》都有。

《阳光少年报》的互联网基因

互联网思维,说到底是文化产品内容为王的价值自信,借助互联网的生态,实现企业盈利。

要想在互联网上生存,必须要拥有适合互联网的配套能力,对报纸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和其他网销产品一样,《阳光少年报》主要通过快递投递,在以前,这是无法想象的。周报一年几十期,这就意味着几十次快递,费用成本难以承受,但《阳光少年报》做到了单份报纸也能每周快递到家。

实现这样的能力,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阳光少年报》有自己的分拣中心,可以降低快递成本;有丰富的产品投递组合,能满足客户对时效和实惠的不同需求;从下单到反馈,《阳光少年报》建成了完整且高效的服务跟踪体系,这是互联网时代纸媒发展的一个新鲜有力的案例。

家长“种草”,孩子“送报”。《阳光少年报》的口碑传播有很多故事。

《阳光少年报》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和销量,但几乎从未做过广告。这也是互联网爆品的突出特点——口碑裂变效应。

创刊之初,《阳光少年报》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第一代用户沉淀期”。经过数年的沉淀积累,同时得益于网销产品的散射特性,口碑慢慢扩散到了北上广一线城市。报纸的品质得到了这些城市妈妈圈的追捧。第一个全国影响力中心,是北京海淀区的妈妈圈。这里是全国有名的教育高地,妈妈们的“种草”效应,很快传递到了全国各地。《阳光少年报》在全国一线城市的读者群体,远远多于其他城市,正是口碑传播的有力体现。

在《阳光少年报》微信公众号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江苏苏州的华景花园小区,很多孩子们一起订阅了《阳光少年报》。每周报纸送到,孩子便自告奋勇,组成“送报小分队”分发报纸。他们还会把报纸当成“小纸条”,在报纸上留言,互相交流。

疫情期间,《阳光少年报》在互联网各种销售渠道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有网络主播说:卖了《阳光少年报》,店里其他图书杂志也变得好卖了!

“一张报纸带动网络流量”,正是这样实现的。

怀少年之力,做少年之事。河南广电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也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阳光少年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持续生长。

文章关键词:阳光,少年报,&ldquo,&rdquo,孩子 责编:赵惠

相关阅读 换一换

慢新闻

校庆巡游不见国旗?清华辟谣 校庆巡游不见国旗?清华辟谣

大象陪办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