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交通广播记者 许婷
每一位高校毕业生的档案,都是其政治立场、学术成就和工作历程的宝贵记录。这些档案在未来的职称评定、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入党审查以及养老金核算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正确管理和妥善利用档案,对于每位毕业生的职业道路至关重要。
档案转递:因就业而定
毕业生档案的转递去向,紧密关联着他们的就业状况。若毕业生进入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将被送往就业单位或定向单位。对于那些选择非公单位、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档案则会被转移到就业或创业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是户籍所在地。而对于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将档案转递至户籍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在高校保留两年。
档案保管:专业机构的责任
对于那些在非公单位就业或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档案可以安全地保管在档案管理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下属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专业服务机构。
档案转递:规范流程
档案的转递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定。严禁个人自行保管、携带或转递档案。在毕业生离校之际,高校负责整理相关的毕业生登记表、成绩单、党团组织资料、奖惩记录等,并通过机要通信或邮政特快专递的方式,将档案安全送达指定地点。
档案查询:便捷途径
毕业生可以通过原就读高校的相关部门,或是利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轻松查询到自己档案的转递信息。
档案服务:免费政策
自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人事关系及档案的保管费、查阅费、证明费、转递费等一系列收费项目。这意味着,档案的存放不再产生任何费用。
档案信息:及时更新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依赖于档案材料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当相关部门形成新的档案材料时,应及时进行归档。同时,毕业生也应主动将反映自身政治面貌、工作经历、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职称等的新材料,以及工作变动中产生的劳动合同、企业录用手续、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等文件,及时移交给档案管理服务机构。
档案转递后:妥善处理
档案一旦转递至户籍地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可以继续由原机构保管。若档案存放在就业地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毕业生应及时将其转递至户籍地,或根据新工作单位的性质,将其转递至新工作单位或新就业地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
线上服务:便捷高效
2021年底,全国跨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运行平台正式上线,为流动人员提供了在线办理档案转递接收等高频服务的便利。此外,该平台还支持查询档案存档信息。毕业生可通过注册登录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在“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专栏进行相关业务的办理。
在此提醒各位毕业生希望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档案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档案管理方法,确保自己的档案得到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